美荷樓新展還原上世紀衣食住行 為何六十年代居民喜歡涼茶舖聚頭?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11月7日電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是頗受市民歡迎的“公屋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近日重開,推出“歲月留情”展覽,增設十大主題展區還原大牌檔、街市、雜貨舖等場景,並以居民口述歷史描繪50、60年代基層生活。 為安置1953年受石硤尾大火影響的災民,香港政府在1954興建了石硤尾徙置大廈,而美荷樓正是首八座石硤尾徙置大廈之一,可以說是香港公屋政策先驅,當時居民生活充分反映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文化狀況。 “歲月留情”展覽分為兩層,新設地下展廳分成十個主題展區,展示雜貨舖“糴米”、“飛髮”、制水時期“擔水”、大牌檔“食嗱喳麵”、遊樂場“彈波子”、“跳大繩”等街坊日常生活場景。 展覽亦介紹不少生活冷知識,例如“大牌檔”名字緣由原來有關早年小販牌照政策:當時固定攤檔獲發大牌,流動小販則獲發細牌,故稱“大牌檔”。大牌檔多是相鄰而排,所以又稱為“大排檔”。 而同層另一展廳則展示六十年代涼茶店風貌,當時並不是所有市民都接受西方醫療及藥物,飲涼茶較經濟、方便、亦可作保健強身之用。在六十年代,電視、收音機及點唱機等娛樂工具並未普及至每家每戶,配備這些設施的涼茶舖自然成為街坊昔日聚腳地。 而一樓展廳則聚焦於居住環境,以街坊口述歷史還原美荷樓初期單位,展示徙置大廈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主題展區亦展出走廊廚房、公厠及公共浴室等美荷樓設計特色,介紹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 展重開後加入實境(AR)及手機應用程式,參觀者可透過手機程式或展館提供的平板電腦觀看當年展示場館當年實際使用場景。 【編輯:李冉】
|
視頻更 多
電影人任達華:繼續熱血,繼續拍戲
專訪蔡若蓮局長:在AI教育方面香港其實走得很前很快
專訪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擬推出多項活動提高學生國安意識
"台積電"砸1000億投資美國恐變"美積電" 國台辦:民進黨“賣台”無底線
(2025中國兩會)來看看代表委員們的“兩會”社交圈
國台辦發言人答中通社記者問:一個偉大的國家 值得台灣同胞作為一份子並為之榮耀
(2025中國兩會)頻被外媒點贊的中國高校教育 做對了哪幾步?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