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吳建東:激活中華文化魅力,助推香港文旅發展

分享到:
2024-06-28 17:08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與議員近日探討如何體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並指出香港己成立中華文化辦公室,宣揚和推動中華歷史。特首強調政府會不斷推動文旅融合,舉辦具特色的文化、古蹟、創意、綠色旅遊項目。 另外他又提到,旅遊發展局不斷創新,例如在無人機表演中呈現太平清醮花牌、平安包、龍舟等元素,把傳統文化、非遺元素和旅遊聯繫起來。

香港中通社圖片

雖然旅遊發展局創新出招,想推動香港旅遊行業重新發展,但在季節性、節日性的流量過後,如果沒有利用好本地“自身硬”的文旅資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有時也會因心急亂出招,左右不討好,落了個“一地雞毛”。因此,如何推動香港文旅融合發展,把流量變為“留量”,成為當下亟需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堅持文旅融合發展。隨著時代發展,文化和旅遊在內涵、功能、裁體、市場主體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以前來香港的“買買買”變成了“特種兵旅遊”、“窮遊”,原來的打卡熱點已經變成了地鐵站站牌、百年大街小巷等有歷史文化之息的地點,尤其年輕人喜歡通過“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推介來制定旅行路線,所以我們必須持續挖掘香港文化內涵,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以文化為紐帶串聯起景區景點,正確地展現香港本地的風土人情,讓人們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與滋養。同時進一步發揮旅遊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文化+”“旅遊+”為發展思路,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合理流動、高效配置,實現用旅遊帶動文化傳播、促進文化繁榮,形成發展新業態。

開放沙頭角禁區綠色遊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其次可以建議元朗、屯門和內地各省合作,利用元朗、屯門現有的農場資源舉辦中華美食文化周,可以先以一周兩個農場兩個不同的省份來合作舉辦,如果效果好再持續推動舉辦。

其次要創新文旅宣傳形式。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看抖音、小紅書等短視頻推介的內容,不喜歡看政府網站的宣傳網頁,認為不生動、不能即時互動。從淄博、哈爾濱到甘肅天水的相繼火爆“出圈”,不僅在線上吸粉無數,更是在線下為當地文旅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客流量和消費額。可以說,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吸引用戶和消費者的注意力,培養潛在的消費群體,因此,除去傳統的宣傳方式,我們應該充份結合時下熱點,通過新媒體視角拍攝、呈現、推廣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淳樸的鄉風、民風、獨特的民間藝術等,開展全方位、高密度旅遊宣傳,形成立體化、常態化的文旅宣傳。

打造香港文旅特色品牌,要從香港地區本身自有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環境和全新的城市風貌,要想在激烈的文旅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打造獨一無二的特色品牌,尤其是呈現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的前後對比的城市面貌,不能任由外媒肆意歪曲香港旅遊市場,也要積極抵制外國亂發旅遊示警提示,要讓國外遊客三觀震碎,原來香港還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

所以我們要以品質化、特色化、定制化為方向,立足於香港本地的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開發和改造,悴打出獨具特色的文旅“IP”,如太平清醮、舞火龍和粵劇等。不斷推動文旅融合,舉辦具特色的文化、古蹟、創意、綠色旅遊項目,如“設計#香港地”、“城市景昔”和行山徑改善計劃,又推出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本地特色旅遊鼓勵計劃、“創意.深度遊”行程設計比賽等。

不說“淄博趕烤”“賓至如歸”了,就說甘肅天水的“一碗麻辣燙火了一座城”,那香港的美食文化歷史悠久,能不能“一碗牛腩粉火了整個灣區呢”?政府還是要花大力氣培育、推出一批高品質文旅產品,有效連接吃、住、行、遊等各產業,形成現象級品牌效應,幫助旅客實現從尋找“地標打卡”式的新鮮感,到期待產生文化層面的深度連接和自我擴容。


(本文作者吳建東,香港就是敢言成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黎金良】

視頻

更 多
(回歸27年)李家超:現在是香港由治及興的最好發展時機
(回歸27年)西九龍高鐵站快閃音樂會 全場合唱《我和我的祖國》
走進澳門科大 探秘中國唯一一個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
【專家看南海】日菲或將簽協定?日本打南海“算盤” 菲律賓正引狼入室
(回歸27年)李家超分享上任特首兩周年心得:責任重大,但使命光榮
說到自己的“香港媽媽” 演員湯唯淚眼汪汪
香港的成功要靠年輕一代“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