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通說:這幾天,香港城中名流大咖都要去這裡?

分享到:
2023-03-24 09:5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有評論曾形容,一年一度的巴塞爾藝術展,就像魔術師拿著魔術棒向大眾施展魔法,吸引越來越多藝術迷前往參觀。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去沾點藝術的光,你就落伍了。

評論是否到位且不論,但開幕的巴塞爾藝術展的確已在重啟藝術“狂飈”模式。

23日下午1點,4.6萬平方米的展廳,香港會展中心很久沒有出現過人擠人的熱鬧。中、韓、日、法等不同國家的看展客齊聚,三年來積蓄已久的藝術細胞,在疫後的巴塞爾藝術展,一觸即發。

2023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3日下午2點正式予公眾開放,但仍有看展客提早到場排隊等候。

香港中通社記者當天上午在場內觀察到,幾乎可以聽到來自世界各國的語言,看展客的打扮也較一般展覽更為時尚、藝術。

(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攝)

開展僅半小時,就見有藏家和畫廊負責人開始交易。亦有外國藏家擔心語言不同有翻譯陪同前來,藝術品交易在此非常熱絡。

儘管聚集很多西方面孔,總體而言仍以亞洲藏家和觀眾占大多數。日、韓藏家和觀眾數量比想象中要多,東南亞藏家也悉數回歸。

(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攝

看展客中,亦不乏城中名流大咖。

在預展開放當日,有觀眾就捕捉到劉嘉玲、梁朝偉、佘詩曼等香港藝人的身影。

(圖源:點新聞)

鄧文迪、甘比等城中名人亦現身藝術展。

巴塞爾藝術展有何魅力,能吸引如此多重量級人物前來朝聖?

作為當今世界上公認的水平最高的藝術博覽會,巴塞爾被譽為“世界藝博會之冠”,并以其悠久歷史和巨大交易額而被視為是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表”。

巴塞爾藝術展主要展示和銷售當代藝術,於1970年在瑞士創辦,2002年於美國邁阿密舉行首展,2013年登陸香港,掀開亞洲藝術市場的新一頁。該藝術展現在每年分別於巴塞爾、邁阿密和香港三地舉行。

(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攝

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展由特區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揭開序幕,就足見該藝術展的分量。

疫後的巴塞爾藝術展,又給各位藝術迷留下哪些印象呢?

曾在北京798藝術中心做過個人展的吳女士對記者表示,“場子熱得太快了。”

作為藝術愛好者,她一直密切關注香港巴塞爾,疫情複常後特地從北京過來。“主要是過來學習,也不排除遇到心儀作品立刻拿下。

來之前就想到這次展覽效果會回溫,但沒料到現場這麼火爆。”

(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攝

來自紐約的看展客表示,因女兒在香港工作,幫自己買了票,所以過來看看。

之前有在瑞士欣賞過巴塞爾藝術展,此次想更多關注亞洲藝術家作品,自己很喜歡香港展熱鬧的氛圍,令人心情愉悅

(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

本屆香港巴塞爾有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177家畫廊參展,多個特別展區全面回歸,包括策展角落、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光映現場以及自2019年後首次回歸的聚焦大型作品的藝聚空間展區。

平均給每家畫廊留一分鐘,仍要不停歇走3個小時

今年參展的畫廊中,東西方畫廊更加平衡,幾乎是一半一半;22家首次亮相的新畫廊中,11家來自亞洲。

身處展位,聽到工作人員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不好意思,這件已售。”

(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攝

來自日本東京的畫廊TAKE NINAGAWA負責人表示,本次參展銷情很好,大多都是亞洲人購買;除銷情外,更多是想打響畫廊在全球的知名度,東京許多藝廊都迫切想要建立日本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聯繫。

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連續參展五年,本以為位置在角落會稍顯冷清,沒想到現場人氣旺盛。

畫廊負責人表示,前兩天vip展覽日,開幕兩小時內幾乎售出全部作品。今天也有客人預訂,但最終能否買到,還要看該作品的藝術家是否想再作同一幅畫。

(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

今屆首度參展的畫廊Denny Gallery,在香港及紐約都設有畫廊空間。本次展出伊朗裔美國藝術家Amir H. Fallah的作品,因顔色鮮艶,以及對伊朗婦女生命、自由等主題關注,吸引不少女性看展客駐足。

同樣首次參展的韓國畫廊Whistle,則是本屆展會為數不多聚焦探討多媒體藝術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畫廊。

(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攝

巴塞爾點燃了香港藝術月,它的華麗回歸證明了亞洲市場活力依舊。除了人潮再現、買氣重返,更令我們找回親眼看作品的溫度。

正如有收藏家說,香港永遠是那個香港,巴塞爾還是那個巴塞爾,該回來的,一個也不會少。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超強颱風“摩羯”逼近 香港嚴陣以待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