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來論】屠海鳴:國際風雲變幻 李強外訪“首秀”現魅力

分享到:
2023-06-26 16:37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今年3月就任國務院總理的李強首次出訪,選擇了德國和法國。應德國總理朔爾茨邀請,李強於上周日(18)至上周三(21日)訪問德國,出席了第7輪中德政府磋商,並應法國政府邀請,於上周三下午至上周五(23日)訪問法國,出席了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

這是疫情結束後,到訪歐洲的最高級別中國領導人,意義非同尋常。人們還清晰地記得,去年11月在疫情還未完全消退的情況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了來訪的朔爾茨;今年4月,習近平會見了來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李強訪問德、法,是對兩國領導人訪華的回應,也是在世界變亂交織的大背景下,為中德、中法、中歐關係注入新動力,為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注入信心和力量。同時,作為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一員,李強眼界開闊、思維活躍、作風務實,此訪樹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形象。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中德磋商 “斷了的綫”重接合

李強把首次出訪的第一站選在了德國,並稱此行是“傳承友誼之旅、深化合作之旅”,道出了訪問德國的深意。

眾所周知,德國在“默克爾時代”對華關係友好。2010年,默克爾訪華期間,把2004年5月建立的兩國總理年度會晤機制,提升為政府磋商機制,由兩國總理共同主持,在2011年至21年共舉行了6輪中德政府磋商,這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建立的層次最高、議題最廣之政府間對話機制。

最近幾年,由於疫情影響,雙方政府的磋商暫停,李強此次訪問德國,與朔爾茨共同主持第7輪中德政府磋商,並出席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和中德企業家圓桌會,就是把“斷了的綫”接起來。

與3年前相比,中德關係遇到的麻煩更多。首先,俄烏戰爭令德國完全站在支持烏克蘭的一邊,加入了制裁俄羅斯的陣營,而中國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保持中立,令人感到中德不是同路人,拉遠了心理距離;其次,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一改特朗普政府“單打獨鬥”的做法,拉攏盟友一起打壓、圍堵中國,德國也是被拉攏的重要對象,實質上也或多或少參與了對中國的打壓和圍堵。

盡管國際風雲變幻,但從發展趨勢和世界大局來看,中德合作的力量大於對抗的力量。截至2022年底,中國連續7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202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了2,276.3億美元;今年首季,中德雙邊貿易額則達到514.4億美元。

德國的平治、大眾、寶馬等品牌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中國民眾從這些汽車品牌,認識了德國製造先進的技術、精湛的工藝,以及德國人做事嚴謹的作風,對德國心存好感。

李強訪德期間,對“德國製造”非常熟悉,他特別提到德國的汽車。李強曾經主政上海、江蘇、浙江許多年,對德國企業在長三角的發展情況十分熟悉,對中德合作的前景有底氣。他深知,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中國和德國合作的基礎是牢固的,中德友好順應兩國人心、順應發展潮流;他對經濟工作非常內行,此行與德國經濟界人士溝通順暢,深得贊譽。

中法發展藍圖 轉化“施工圖”

李強訪問法國時指出,今年4月,習近平與馬克龍達成一系列戰略共識,繪出了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美好藍圖,為中法在雙邊、中歐和全球層面合作指明了方向,中方願與法方一道將兩國元首繪制的中法關係發展藍圖,轉化為“施工圖”、“實景圖”。此語道出了此訪責任重大。

馬克龍訪華期間,兩國發表了具有51項內容的聯合聲明,合作領域涵蓋了政治、經濟、人文、安全等多個方面,法國企業還在中國拿到了總價值約200億美元的定單。馬克龍回國時,用中、英、法3國語言發文,稱“我們在一起大有可為。法中友誼萬歲!”中法合作在今年上半年愈來愈熱絡,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從來源地看,今年1至5月,法國實際對華投資更是按年增長了429.7%。

但從包含51項內容的中法聯合聲明來看,中法之間的熱度還不夠,還應該更“熱”!

李強訪法有一項重要日程,便是應邀出席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該峰會由馬克龍倡議舉行,今年為首次召開,本次峰會主要以改革全球金融架構為主旨,聚焦全球融資、綠色發展、金融安全等主題。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金融治理上的作用舉足輕重。李強出席這次峰會,體現出對法國倡議的支持,也透過此次峰會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對於打破傳統的金融治理框架、建立新型多邊主義全球金融治理框架有積極意義。

李強訪問法國的期間,與法國工商界代表會面,就深化中法合作提出3點倡議:一是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二是加強中法創新合作、三是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李強的坦率誠懇風範,以及對世界經濟的博聞強識,贏得了法國工商界的普遍好評。

與歐合作 讓“戰略自主”成現實

李強訪問德、法途中,與工商界人士廣交朋友,他開放的態度、務實的作風、以及對營商環境的重視,都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多個場合的演講,令德國和法國各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更進一步,讓整個歐洲看到了開放、自信、務實的中國,讓歐洲增強了與中國合作的信心。

回想今年4月,馬克龍訪華期間說:“歐洲要實現戰略自主,不能當美國的附庸。”這是歐洲領導人公開表達自己的立場,表達了對美國的不滿。

馬克龍的立場,得到了多數歐洲民眾的認可。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所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62%的受訪者贊同歐洲在中美對抗中保持中立,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支持追隨美國。研究表明,更多歐洲民眾願意像馬克龍般,將中國視為戰略夥伴,而非競爭對手。

德國和法國被稱為歐洲“雙引擎”,兩國的立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歐洲聲音”。由於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雖然經濟實力強大,但在二戰後形成的世界秩序中政治地位不高,不敢公開與美國唱反調;而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又具有獨立自主的傳統,法國公開說出“歐洲聲音”,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說明“天下苦美久矣!”

從世界格局的發展變化趨勢來看,俄烏戰爭至今看不到終點,俄羅斯的綜合實力還將被削弱,未來中、美、歐3巨頭的格局將漸漸形成,中國與歐洲的合作,對於推進世界政治民主化、經濟全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歐洲實現“戰略自主”,是歐洲的心願,中國也樂見其成。

李強此次訪問德、法,就經濟、科技、人文等多領域合作進行會談,他的論壇講話駕馭能力、對待問題應對能力、國際形勢分析能力,均受到德法兩國政界、商界、輿論界的肯定和點讚。

港自身發展 須置大格局考慮

李強在地方工作期間,就與香港聯繫很多,特別是在主政上海期間,把滬港合作推向了新階段;他今年3月就任總理後,對香港的關懷關心更為廣泛。

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特徵非常明顯的細小經濟體,“外向”意味着深受國際市場影響;“細小”意味着回旋餘地不大、抗風險不強。基於此,中、美、歐3方關係的變化,對香港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香港須隨時關注中美、中歐關係變化的每一個細節。

李強訪問德、法,意味着中歐關係正在活起來、熱起來。雖然歐洲上空還充斥着對華“脫鈎”和“去風險”的聲音,但經濟下行、高通脹、資本外流等現實問題,令歐洲政治人物和工商界人士不得不冷靜下來,尋找破解經濟民生難題的出路。環顧全球,中國市場難以割捨、不能放棄,中歐合作不僅不會倒退,而且會走向深入,這是大勢所趨。

隨着中歐合作深入推進,也給香港帶來機會。歐洲資本進出內地,為香港的金融業帶來機會;歐洲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項目,香港可以提供金融、國際仲裁等多領域的服務;歐洲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香港也可積極參與。總之,香港必須把自身的發展,置於國際關係的大格局中考慮。

李強外訪“首秀”,呈現出中國實力與其個人魅力的完美結合,令香港各界增添了信心。透過李強訪問德、法兩國,香港各界應敏銳地觀察到,中國開放的大門愈開愈大,香港的機遇愈來愈多。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