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概率再升 撞擊時間路線確認香港新聞網2月20日電 美國航天局(NASA)最新數據顯示,編號為“2024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擊地球的概率已上升至3.1%。這顆小行星直徑約為40至90米,儘管目前的撞擊概率僅為初步估算,但全球天文學界已對其展開密切監測。專家指出,即便未來確認其構成重大威脅,全球科學家已掌握多種防禦策略,包括軌道偏移和動能撞擊等技術手段。 撞擊時間為2032年12月22日 據維基最新資料,截至美國當地時間2025年2月18日的55天的觀測弧計算發現“2024YR4”有3.1%的幾率在2032年12月22日14:02 UTC 左右撞擊地球,並且大約一小時後在15:19左右撞擊月球的可能性較小。標稱上最接近地球的時間是12月22日10:02UT(最近接近時間的不確定性約為8小時,比虛擬撞擊器早4小時)距離為198,000公里(123,000英里;0.52個月球距離),不確定性為379,000公里(235,000英里;0.986個月球距離)。名義上最接近月球的時間是6小時後的16:25 UT由於"2024YR4"的大小以及它大於1%的撞擊概率,它被評為都靈等級3,這促使國際小行星預警網路於2025年1月29日發布通知。 消息還稱,這是小行星有史以來達到的第二高都靈等級,僅次於99942阿波菲斯,後者在2004年底短暫地將都靈等級評為4級。NASA 給出的“2024YR4”巴勒莫量表評級為-0.51,這相當於背景危險等級的31%的撞擊危險。歐洲航太局給出的巴勒莫量表評級為-0.51,撞擊概率為1.38%,而 NEODyS 給出-0.21,撞擊概率為2.27%。NASA最新觀測弧計算發現“2024YR4”有1/32(3.1%) 撞擊將造成局部破壞 維基資料還顯示,“2024YR4”可能影響地點的風險走廊從赤道太平洋東部開始,穿過南美洲北部、赤道大西洋、奈及利亞、中非、東非北部、阿拉伯半島西南角、印度西北部,最後到孟加拉國結束。 2032年2月22日14:02 小行星的衝擊風險走廊 根據美國宇航局對 2024 年4 月的估計直徑、品質和密度,如果這顆小行星在進入大氣層時以預測的速度以17.32公里/秒(10.76英里/秒)的速度撞擊地球,它將釋放相當於7.8百萬噸 TNT(32.6 PJ)的能量。由於其石質成分,這比撞擊坑(撞擊大陸)或海嘯(海洋撞擊)更有可能產生流星空氣爆炸。它可能在距離撞擊地點50公里(30英里)的地方造成破壞。 儘管如果撞擊可能會造成損害,但“2024YR4”並未被歸類為潛在危險物體(PHO),因為小行星直徑小於140米(460英尺),因此其潛在損害將是局部的。 科學家已掌握多種防禦策略 “2024YR4”小行星的潛在威脅引發了全球廣泛關注。中國天文專家強調,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持續進行觀測和軌道測算,以更準確地評估其威脅程度。即便未來確認其構成重大威脅,全球科學家已掌握多種防禦策略,包括軌道偏移和動能撞擊等技術手段。 為應對潛在的太空威脅,中國已啟動“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的部署,并與國際社會展開緊密合作。科學家們強調,行星防禦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人類共同的責任。通過國際合作和技術創新,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小行星撞擊帶來的風險。 此外,人工智能(AI)技術在天文監測和數據分析中的應用,為行星防禦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AI能够快速處理海量數據,提高軌道預測的準確性,并協助制定更有效的防禦策略。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應對太空威脅的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完) 【編輯:錢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