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以來,多家外資機構上調中國股票評級香港新聞網3月14日電 看好中國資產的外資“隊伍”正在不斷壯大之中。2月份以來,多家外資機構上調中國股票評級。外資普遍認為,市場對AI的樂觀情緒和中國在科技方面的突破,加之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夯實經濟穩增長的政策基調,將助力中國股票估值穩步提升。 新華社圖片 《證券日報》報道,AI等方面的科技突破支撐中國資產重估,越來越多外資機構看好中國。而3月份以來美股大跌後,多家外資機構下調美股評級。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3月13日,3月份以來,納斯達克指數累計下跌11.84%,標普500指數下跌5.97%。 近日,花旗分析師將美股評級從“增持”下調至“中性”,他認為未來幾個月美國經濟的增速可能不會超過世界其他地區。與此同時,花旗分析師將中國股市評級從“中性”上調為“增持”。分析師還認為,即使是在近期上漲之後,中國的科技股相對於全球同行仍然很“便宜”。 匯豐銀行近期亦將美股評級下調至“中性”,稱“其他市場存在更好的機會”。而在今年2月中旬,匯豐銀行在報告中已將對中國股票的投資評級從“中性”上調至“偏高”。 此外,2月份以來,摩根士丹利將中國股票評級從“低配”上調至“平配”,高盛在3月9日的最新研報中依舊維持對港股和A股的高配建議。 外資機構不僅看多而且開始做多中國資產。從資金動向來看,海外被動資金正在加速流入A股。據中金研報數據,全球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海外被動資金已連續9周流入,且2月26日至3月5日被動外資流入有所加速。A股主動外資流出1.4億美元,被動外資流入5.7億美元,總體來看,外資淨流入4.3億美元。 “春節以來,中國A股市場吸引了30億美元海外資金流入。由於中美科技股的估值差距,亞洲股票基金及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也將部分倉位從美國調整至中國。”匯豐環球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中國首席投資總監匡正表示。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5年的主要經濟和政策目標。對此,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認為,中國2025年的主要經濟和政策目標反映出政府促增長傾向以及對系統性風險低容忍的明確信號,對於股票市場的具體支持措施也進一步明確,這些都對錨定增長預期和控制風險溢價至關重要。 渣打中國財富方案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傑表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有效提升全社會預期收益率,促進股票市場平穩發展。提升內需是當務之急,包括對於消費的需求和對於投資的需求,預計對此也會有更多的政策支持。通過培養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可以有效提升相關行業收益率水平,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的動力。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表示,“穩住樓市股市”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總體要求,宏觀政策層面進一步降準降息,財政赤字率提高到4%,這些都對資本市場有積極作用。 政策重心將進一步向提振消費、促進科技創新等方向傾斜,有助於延續中國資產重估的動能。匡正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等方面,聚焦增強內需,發掘新的增長引擎。他表示,支持匯豐近期從資產配置角度調升中國股票及投資級別中國離岸美元債評級至“偏高”的觀點。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3月13日,今年以來MSCI中國指數上漲16.28%。外資認為,隨著資本市場深改推進,更多中長期資金有望入市,叠加企業基本面改善,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股票上行。 從估值角度來看,當前,中國股票仍具備吸引力。匡正表示,恒生指數及MSCI中國指數12個月市盈率處於11倍及11.9倍,仍然較標普500指數21.5倍的市盈率存在49%及45%的折讓。 孟磊表示,中國A股相對全球新興市場目前折價約20%,但在2022年以前,A股估值一般是較新興市場有所溢價。今年如果有更多的海外投資者進入股票市場,折價率會進一步收窄,甚至有可能變成平價或者溢價,股票市場的空間會進一步打開。 去年以來,證監會把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價值作為重要抓手,推動上市公司強化投資者回報,并會同有關方面先後出台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不斷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在3月6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逐項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不斷引入源頭活水。 匡正表示,監管部門積極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要求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同時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這將為A股市場提供約1500億美元的資金增量,A股市場流動性將保持充裕。 “未來,企業利潤率改善和盈利預期上調,或是推動中國股票進一步上行的重要因素。”劉勁津認為,A股還有進一步上漲的潛力。 “當前,科技創新和內需修複仍然大概率是投資者關注的主線。”貝萊德卓越遠航混合基金經理畢凱表示,重點看好科技創新方向中有較大長期成長空間的投資機會,以及內需方向在2025年業績有望出現明顯修複性增長的投資機會。(完) 【編輯: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