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團隊內訌:關稅爭議下的裂痕與矛盾香港中通社4月9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關秀英)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特朗普政府團隊之間再現爭拗。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與特斯拉(Tesla)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當日的公開衝突尤為引人注目。納瓦羅批評馬斯克的Tesla過度依賴外國零件,稱其為“汽車組裝商”而非“製造商”,馬斯克則回擊納瓦羅是“白痴”,且比“一袋磚頭”還要笨。 美國華盛頓街頭 新華社資料圖片 納瓦羅與馬斯克的衝突源於特朗普政府於9日生效的對中國商品徵收104%關稅政策。納瓦羅作為該政策的首席設計者之一,長期主張通過高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他在7日接受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指責“賣車的馬斯克反對關稅是出於私利”,他稱Tesla依賴從中國、日本、台灣等地進口的廉價零件。他強調,特朗普的目標是將供應鏈遷回美國,而馬斯克的立場與此背道而馳。 馬斯克也不甘示弱,他8日在其社交平台X上反擊,稱納瓦羅言論“明顯虛假”。他引用2023年Cars.com數據,強調Tesla擁有美國最高比例的本土零部件,是“最垂直整合的美國汽車製造商”。他還嘲諷納瓦羅的哈佛經濟學博士學位“弊大於利”,暗示其理論脫離實際。分析指,這場爭執不僅是個人恩怨,更反映了特朗普團隊對關稅政策的分歧:納瓦羅支持保護主義,馬斯克則傾向自由貿易。 自關稅宣布以來,Tesla股價下跌近20%,馬斯克個人財富損失約30億美元。分析人士指出,馬斯克的公開反擊可能意在向特朗普施壓,尋求政策調整。然而,白宮發言人萊維特8日稱“這是兩個觀點不同的人在公開爭論”,並未透露特朗普的明確立場。 特朗普團隊內其他矛盾 分析認為,納瓦羅與馬斯克的爭執只是特朗普政府內訌的冰山一角。自特朗普上任以來,其團隊內部的派系鬥爭和政策分歧屢見不鮮。例如財政部長貝森特7日接受全國廣播公司採訪時透露,已有50多個國家與美國聯繫,希望通過談判降低關稅。這與納瓦羅“關稅不可談判”的強硬立場形成對比,也間接支持了馬斯克的自由貿易傾向。馬斯克曾在社交媒體上轉發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場演講,似在暗中呼應貝森特。 同樣,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6日接受CBS(電視網)採訪時表示,10%基線關稅將“短暫維持”,並暗示高關稅只是談判策略。這與納瓦羅在《金融時報》撰文強調的“關稅不是談判工具”立場相左。盧特尼克傾向通過關稅迫使貿易夥伴讓步,而非長期維持高壁壘,這使其與納瓦羅的路線分歧明顯。兩人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因貿易政策多次爭執,此次關稅爭議或重燃舊怨。 分析認為,特朗普團隊內的矛盾並非單純的個人衝突,而是政策理念與個人利益交織的結果。首先,關稅政策的目標存在分歧:納瓦羅等保護主義者希望重振美國製造業,馬斯克與貝森特則擔憂高關稅引發衰退和供應鏈斷裂。其次,利益衝突加劇對立。馬斯克作為Tesla與SpaceX的掌舵人,其商業利益直接受關稅影響,而納瓦羅作為特朗普的忠實擁護者,優先考慮政治議程而非企業需求。此外,特朗普的領導風格——鼓勵競爭而非協調,也為內訌提供了溫床。 這場內訌對特朗普政府的影響不容小覷。首先,道瓊斯指數自關稅宣布以來下跌超過5%,創下2020年疫情以來最大單周跌幅,投資者對特朗普團隊內部分裂的擔憂進一步打壓信心。其次,國會內部已有聲音,如參議員蒂利斯公開批評關稅,揚言限制特朗普的貿易權力,若內部無法統一立場,政策推行將面臨更大阻力。 最後,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104%關稅的生效,不僅震盪全球市場,也點燃了特朗普政府內部的火藥桶。納瓦羅與馬斯克的公開交鋒,連同貝森特、盧特尼克等人的分歧,顯示出團隊在貿易與經濟政策上的深刻裂痕。(完) 【編輯:林曉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