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特朗普希望製造業回流,可是美國年輕人願意嗎?

分享到:
2025-04-14 09:1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4月14日電 “數以百萬計的人類大軍擰著小小的螺絲去製造iPhone,這種事情將會在美國發生。它們將實現自動化,偉大的美國人、美國技術工人將會修理它們。“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如此展望未來。然而,現實恐怕無法如他所說般順利。

圖片來源:微博

《時代周報》發文指,想讓製造業回流美國,除了要修建基礎設施、打造產業供應鏈外,更要說服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年輕人進廠打工。

對製造業多年的刻板印象,加之流行文化的影響,當下的美國年輕人多半不願意進廠打工,這也導致美國製造業長年缺人。

“特朗普在幹什麼,我們只是想穿耐克,不想造耐克。把那些工作留在亞洲吧,我們可不想去工廠里當牛馬。”面對近期的新聞,一位美國人在脫口秀現場抱怨道。

廠里的年輕人去哪里了

喬在馬裡蘭州擁有一家機械製造廠,現在他最苦惱的是,招不到合適的年輕人。

喬本人親歷了美國製造業如何從全盛期走到如今。20世紀70年代,他進入一家工廠當學徒,然後跟著師傅一步一步地學習,成為一名熟練的機械師,最終他選擇自己出來當老闆。

在喬的工廠里,員工平均年薪7萬-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2萬元-59萬元)之間,但目前仍然找不到更多年輕人來填補空缺,即便偶爾有人過來應聘,也都是中年以上的人群。

這是美國當下很多工廠的現狀。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初 , 美國有20.6%的工廠認為勞動供應不足限制了生產能力,而在全美範圍內,製造業工作崗位有大約50%缺口。

喬總是忍不住回憶美國製造業的黃金年代。“那時候的年輕人,爭先恐後要進廠,工廠也有很多工作等著他們,但現在的孩子,你去問一下,沒幾個願意去工廠的。”喬希望,可以重返美國工業繁盛的時期,讓更多的年輕人在18歲時接受培訓,從學徒開始,一步一步進階,直到退休。

為什麼美國年輕人不願意進廠?原因有很多。

美國製造業聯盟主席保羅表示,流行文化對美國年輕人的影響太大了,導致很多人對製造業有某些刻板印象。

部分美國年輕人一提到製造業,就以為是在老舊的廠里幹活。“他們想象中的製造業場景,是在又臟又暗的環境中做電焊工,但今天製造業工作大體看來是高科技的。”主要為美國中小廠家提供技工培訓服務的埃里克表示。

保羅認為,想要吸引年輕人進廠,美國製造業必須提升形象,并且讓年輕人接受工廠所需要的高技能教育。

還有部分美國年輕人,將製造業與亞洲的廉價勞動力工廠聯繫在一起。他們認為,這樣的工作又苦又累,與其沒日沒夜加班,還不如去服務業打工。

願意去工廠打工的美國年輕人越來越少,學歷高的想著去矽穀,學歷低的寧願從事服務業——比如在飯館當服務員等。

“我在美國剛剛建廠時,印象比較深的是,願意在工廠工作的美國人,或者說投身製造業的美國人都是老年人,基本沒有處於青壯年的年輕人。”就連曾經在美國投資建廠的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也如此感嘆到。

曹德旺說,美國從70年代開始了“去工業化”進程,到80年代進入高峰,人們一股腦地去做虛擬經濟,年輕人去華爾街,去矽穀,導致工業企業里每個檔次的管理幹部都是缺乏的。哪怕是他的福耀玻璃,在美國的工廠也缺幾百號工人。

不僅福耀玻璃,台積電、英特爾、福特、本田、豐田、大眾,這些各領域的標桿製造業企業,都在抱怨美國的工廠招不够工人。極端情況下,一些美國的工廠甚至雇傭了童工。

2024年1月,美國勞工統計局報告稱,全國製造業職缺有62.2萬個,整體勞動參與率從1990年代67%降到2023年63%以下。預期到2033年,美國製造業將開設380萬個新職位,但只有一半可能得到填補。

最年輕工廠成全球最差

即便能進工廠,當下的美國工人,也未必能滿足全球製造業的需要。

時間回到2019年10月,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為了規避關稅問題,法國時尚巨頭路威酩軒(LVMH)集團位於得州約翰遜縣的工廠正式投入生產。彼時,特朗普還特別到場,與LVMH集團董事長伯納德·阿爾諾共同剪綵。

這座建於得州的工廠,曾號稱LV在全球“最年輕工廠”,佔地10萬平方英尺,光是啟動投資就達到了5000萬美元。

阿爾諾承諾,這座工廠將為當地帶來1000個就業機會,“為美國經濟增長和製造業注入更多動力”。

至於聘請的員工,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區別於其它工廠的資深工匠,LV的美國工廠傾向於在當地招聘和培訓員工,最低時薪達到了13美元(得州當地最低時薪為7.5美元)。

5年多過去了,LV的“最年輕工廠”怎樣了?

英國媒體4月9日的報道指出,這座工廠成LV全球表現最差的工廠,遙遙落後於其他工廠。

據離職的前員工們爆料,這座工廠自高調開業後,一直面臨生產的問題。

首要問題就是缺乏熟練的皮革工人。大部分的工人并不是經驗豐富的工匠,而是匆匆接受了2-5周的培訓後,就上陣了。

“他們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有能力製作LV Neverfull手袋的簡單口袋。”一名前員工爆料,這座工廠僅能生產LV最簡單的產品,稍微複雜的袋子,要去其它工廠生產。

還有員工透露,在整個行業,皮革製品的平均廢品率為20%,但在這座LV的美國工廠,由於出現大量切割和組裝錯誤,廢品率高達40%。

不僅如此,一位員工還透露,這座工廠有很多偷工減料的問題,他本人在製作手袋時就會偷工減料,例如使用熱針“熔合”來掩蓋瑕疵,他還發現同事用“熔化材料”的方式,遮蓋針孔等縫紉缺陷。

即便如此,該工廠里的美國工人們依然認為LV要求過高,不少人已經選擇跳槽或離職,這也讓這座工廠更難招人了。

截至2025年2月,這座的美國員工總數略低於300人,與LV5年內招滿500人的計劃有明顯差距,與阿爾諾承諾的提供1000個職位,更是相去甚遠。

事已至此,LV的工業總監盧多維奇·波查德也只能對媒體坦言:“產量增長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這是事實。”

對於製造業回流,美國消費品公司Viahart的首席執行官莫爾森·哈特是不樂觀的。他撰文指出,大多數美國人追求的是低犯罪率、優質教育和低廉醫療。很多人嘴上說著要製造業,但往往從未親身參與過生產。

莫爾森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曾在亞洲的一個工廠中體驗工作,內容是用手指組裝小零件,僅僅4小時後便放棄了——而這樣的工作強度,不過是製造業的日常。當時他的速度僅有旁邊工人的四分之一。

“只有真的嘗試過後才能明白製造業的艱辛,可惜美國人更習慣坐在辦公室中搞資本運作。” 莫爾森表示。  (完)

【編輯:紀東】

視頻

更 多
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回應美國關稅威脅:很多時候我們是海外客戶唯一的選擇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 中國商家覇氣喊話:你在別的地方買不到這麼多好產品
美國對華關稅增至145% 各國採購商如何看?
美國前頂尖智庫主任 香港大學教授李成: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如今很不好過
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首次在香港舉辦 千名精英共話數智未來
他們在香港開了一間“4D藝術博物館” 用一個晚上帶觀眾感受中華文化四千年
如何用短視頻展現香港魅力?十部優秀作品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