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舉辦大西洋聯盟的“葬禮”了?日前召開的頂級國際安全政策年度會議——第61屆“慕尼黑安全論壇”上,美國新當選的副總統萬斯讓美國的歐洲盟友們真的感受到了來自靈魂深處的震盪。 看一看會後,歐洲國家各位政要的表態就知道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只是含糊不清的表示下麵得趕緊召開歐洲國家峰會討論形勢,德國總統、總理和國防部長憤怒的表示要捍衛德國自己的政治獨立性,波蘭外長甚至想起來提醒特朗普“諾貝爾和平獎可是由我們歐洲人決定發給誰”,歐盟委員會幾個頭面人物態度也各自不一,儘管他們的措辭有點差異,但是態度上卻高度的一致——震驚,恐慌,茫然…… 歐洲政治人物的恐慌也不是無緣無故的,不僅僅是特朗普政府對歐洲勒索保護費或者要求他們增加軍費開支這麼簡單,至於說美國撇開了歐洲一眾國家,已經在沙特跟俄羅斯直接會談結束俄烏戰爭,將來可能再來個“雙普會”把流血出錢的歐洲賣個好價錢,其實也不是大事了。 真的痛點在萬斯代表美國政府向歐洲的“價值觀”,那種所謂“跨越大西洋的共同價值觀——自由與民主”發起了挑戰。 歐洲國家期盼的“美國領導北約捍衛歐洲自由”的態度沒了,他們認為的“最大威脅”俄羅斯,甚至中國,都沒有成為萬斯第一針對的對象。反而,萬斯在他的講話中差不多快把歐洲國家說成了“民主叛徒”了,他批評歐洲國家各種政策,從忽視移民衝擊到打擊言論自由…… 令德國政界惶恐的在於,萬斯對於會晤德國政府高層興致缺缺,可專門跟在德國國內政壇上“人人喊打”的德國選擇黨主席魏德爾進行了一次氣氛友好親密的會談。 簡略回顧一下最近這幾屆“慕安會”,我們會發現一點有意思的事情。 2018年剛上臺的特朗普政府對“慕安會”似乎沒啥興趣,儘管他早就高喊對歐洲保護費要提價了,還總是公開的跟俄羅斯總統那個“可怕獨裁者”普京眉來眼去。其實恐怕是特朗普把這種他眼裏的無意義“清淡”沒放在心上,要價都是在會場外的。 2020年第56屆“慕安會”,嘗到了特朗普滋味的歐洲國家們開始不安了,他們把會議的主題設為“西方失勢”——“西方在面對未來和規劃越發不確定的情況下,而普遍產生的不安和不知所措”。特朗普政府的國務卿蓬佩奧和國防部長埃斯珀跑來說歐洲得團結在美國周圍對付中國,畢竟大家都是“跨大西洋共同價值觀——民主自由”這個戰壕的戰友…… 2021年第57屆“慕安會”,好日子又回來了,特朗普下臺了!儘管美國挑起了俄烏戰爭,讓歐洲越發不安,但是拜登政府仍然拿出來了過去幾十年裏和藹可親的大哥形象。他一邊高呼“美國回來了”!一邊讚揚歐洲國家在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態度,只是小心的塞進去了一點點“身份政治”的話題…… 隨後幾屆都差不多,雖然俄烏戰爭打個不停,但是會議氣氛還是團結友好的,“跨大西洋聯盟”和“共同價值觀”不斷的被反復提起,特朗普政府帶來的那點衝擊似乎不過是明鏡臺上偶然落了小小的灰塵,大家一起拂去就是了嘛! 可是今年,2025年很不同了,特朗普又回來了!! 上一次特朗普上臺,在歐洲可能被當做美國的民主體制不小心出了一個小Bug,完美的“自由民主”體制可以修復自己的缺點,所以這種人以後應該再也不會有機會了,他不過是嚴肅的政治歷史中一個搞笑的過場小人物罷了。 在過去美國和歐洲花好月圓的四年裏,儘管美國把歐洲推到了地緣衝突第一線去出錢出力流血流汗,但是美國的態度始終是和藹可親的,歐洲始終覺得那條“共同價值觀”的板凳上,美國給自己留了一個空,所以他們還是可以得到“跨大西洋聯盟”的保護。 歐洲峰會會場 新華社圖片 可是那個偶然上場的政治鬧劇人物怎麼能又回來了呢? 過去四年裏美國發生了什麼? 很抱歉,過去四年裏美國怕是真的說不上“花好月圓”。儘管美國“健全的自由民主政治體制在努力的糾錯”,特朗普面對著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起訴,從桃色事件到國家安全威脅問題,不光開創了美國前總統被抄家的先例,甚至都成了重罪犯;這一堆政治追殺之外,甚至還有肉體上的追殺…… 可是就是在這種處境中,特朗普制服了美國共和黨,讓共和黨內部反對他的勢力統統被邊緣化了,而且共和黨借著他再度高漲的人氣還一口氣控制了國會參眾兩院。 這太可怕,上次他第一個任期內,國會山上民主共和兩黨議員們肩並肩限制他權力的事情怕是不會再有了。 還有更可怕的,上一次他在華盛頓是個外人,組閣時候就是孤家寡人,共和黨裏帶著笑臉上門推薦的高官人選,被後來事實證明都是跟他貌合神離的。所以當時不管如何暴論連連,特朗普的政策想出白宮的門都很難啊…… 這次情況徹底不同了,遠了不說,就是這次出席“慕安會”的萬斯,曾經是他堅定地反對者之一。還是同一位萬斯,能夠屈尊放下位高權重的新銳參議員架子,主動前往海湖莊園投效。如今他又親自衝鋒陷陣給歐洲人頭上扔了一枚靈魂震撼炸彈。 現在幾乎不受制約的特朗普,對歐洲下手時候,還有人攔得住他嗎?更重要的是,現在得到了如此之多的政治新銳投效的特朗普,再也不是孤家寡人,政府裏再也不是遍地同床異夢甚至別人臥底了,他真有得力幹將去落實他的種種暴論了! 至於說到“共同價值觀”被美國這個盟主否定,這件事對歐洲人太重要了。未來那個“跨大西洋聯盟”還能存在麼?而美國和歐洲產業結構重疊部分又有多少? 上一個和藹可親的美國把歐洲推到對俄羅斯地緣衝突第一線的時候,其實順手毀掉了歐洲和俄羅斯之間圍繞著廉價能源的產業結構,讓歐洲也跟著進一步產業空心化了。 現在一個鐵了心要“美國第一”的美國,對待已經成為“非盟友”的歐洲會如何?如果美國為了重新振興自己的製造業也對歐洲下手了,歐洲殘存的那點工業基礎還頂得住麼? 經濟上已經快被榨幹,安全上快被搞垮,現在精神支柱也被搞斷的歐洲,現在的體會當然不光是肉痛,而且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恐慌,奇怪麼? 最最可怕在於,特朗普竟然能殺出重圍重回白宮,那麼美國的“自由民主體制”看起來真的不那麼可靠了吧?他還僅僅是一個為期四年的過場笑話,大家忍忍就過去了麼? 四年之後,他能不能找到憲法新Bug,或者改了憲法繼續呆在白宮裏?理論上他是有機會的,畢竟兩年後那邊還有一場中期選舉…… 即便不能,他會不會培養起來萬斯這般新銳的政治接班人? 那時候歐洲的苦日子還有頭麼?? (本文作者為國際政治學者、時事評論員,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