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浩瀚宇宙中“定位”太陽新方法分享到:
![]() ![]() ![]() ![]() ![]() ![]() 香港中通社10月26日電 據新華社消息,記者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鑲白旗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明安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顏毅華領銜的科研團隊,發現一種新的可用於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MUSER)圖像位置校準的方法,這種方法可在浩瀚宇宙中“定位”太陽準確位置。相關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學術期刊《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上。 新華網圖片 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MUSER)是採用綜合孔徑成像方法,在厘米、分米段獲得高時間、空間和頻率分辨率的太陽射電圖像。作為先進的新一代太陽專用射電干涉設備,MUSER將極大地擴展太陽射電探測能力,為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研究打開新的觀測窗口,被國際權威學者認為是國際現有射電日像儀設備的跨越式進步。 綜合孔徑成像技術廣泛應用在天文射電望遠鏡成像上,即把眾多小口徑望遠鏡系統綜合在一起,等效形成一個大口徑射電望遠鏡觀測效果,從而獲取到較高空間角分辨的圖像。然而,由於儀器誤差以及信號傳播效應的影響,校準特別是相位校準(影響圖像位置確定)在綜合孔徑成像技術中至關重要。 顏毅華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數年來的MUSER太陽射電圖像處理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綜合孔徑望遠鏡陣列相位定標校准方法,在定標點源偏離原點的一般情況下,第一次獲得了該偏差對綜合孔徑成像結果影響的通用理論公式。基於這個新公式,團隊研究人員可以對MUSER觀測圖像進行校准,從而得到準確的太陽射電圖像。 顏毅華介紹,這研究不僅僅優化了當前MUSER成像校準方法,而且還對一般射電綜合孔徑成像理論彌補上了幾十年來缺失的重要一環,使得綜合孔徑方法成了一個封閉的完備理論,即根據綜合孔徑理論本身就可以完成絕對定位。 論文審稿人認為,本研究方法可以利用一個未知位置校準點源來對射電望遠鏡的圖像進行校準,並且可以通過迭代計算出校準源具體位置,從而獲取到真實的射電圖像,也就是在浩瀚宇宙中給太陽“定位”。(完) 【編輯:凌玉辉】
|
視頻更 多
全球第四!香港首季IPO集資額升287%
【通講壇】東部戰區開展聯合演訓,背後有這三點考量?
鄧炳強:感動市民明白維護國安重要性 現時香港仍面臨四大國安風險
22年的懷念 歌迷永遠寵愛張國榮
東江水供港60年 李家超:是國家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深情典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剛結束 這家跨國企業就宣布在香港投資3億
香港七人欖球賽2025 超11萬次觀眾入場 遊客大讚香港是最棒的!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