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引領AI 華人科學家受重視分享到:
![]() ![]() ![]() ![]() ![]() ![]() 香港中通社2月2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吳一帆)中美人工智能(AI)研究持續引領世界潮流,近期推出的語言大模型DeepSeek、Grok 3等正撬動新興科技的槓桿。與此同時,其中作出很大貢獻的華人科學家群體也引起輿論關注。 Grok 3發佈會直播截圖 當地時間17日,美國富豪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人工智能公司xAI直播發布新一代AI大模型Grok 3。直播畫面上,坐在中間“C位”的是兩位華人科學家——xAI聯合創始人之一吉米·巴(Jimmy Ba)和來自中國浙江的“95後”天才吳宇懷(Yuhuai Wu)。兩人與xAI首席工程師伊戈爾・巴布施金(Igor Babuschkin)及馬斯克並肩而坐。直播中,馬斯克還謙虛地表示“自己什麼也沒幹”。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麥克羅波洛智庫的分析顯示,在美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專門從事AI研究的頂尖學者中,畢業於中國本土大學的人數最多,他們很多都是在中國的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後,前往美國攻讀研究生。2019年這一比例為27%;2022年達38%。 報道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創新智能綜合研究中心主任杉山將認為:“一定比例來自中國的優秀年輕人正在為(美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發展作出貢獻。” 與此同時,留美絕對不是在美國的華人科研工作者唯一選擇。不久前,網上有人炒作“清華八成畢業生出國不歸”的言論。清華大學為此專門發布了一系列闢謠數據。譬如,近十年清華畢業生平均出國(境)深造比例為10.5%;清華畢業生當前在中國國內比例為91.7%。近年來,亦有基礎生物學家顏寧、蘋果M系列芯片研發核心成員王寰宇等華人科學家自美歸國任教。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表示,過去二十年間,華人科技人才在美國高科技領域的貢獻率都是相當高的。“這其實已不是一個新現象,而是一個比較久的傳統。只是現在AI發展世界矚目,導致這個現象又被‘發現’了。” 張家棟指出,除了華人科研工作者,實際上如印度裔、韓國裔的科研工作者,也在美國高新科技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過去二三十年間,美國的確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科研資源,擁有全球範圍內較為開放的科研文化,也因而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科技人才。這值得亞洲國家學習。 “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才、資源和科研文化三個要素,缺一不可。有的國家可能人才比較豐富,而有的國家可能科研資源、科研文化比較合適研究。情況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他說。 近年來,美國國家政策層面對華科技封鎖持續升級,中國留學生赴美入境被關“小黑屋”的例子時有發生。張家棟表示,因此,他反而不太希望輿論視角太過關注國外的華人科學家。“過分炒作這個議題,真怕會增強美西方對中國的人才封鎖,也會讓華人科學家在美處境更加尷尬和困難。”(完) 【編輯:馬華】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超強颱風“摩羯”逼近 香港嚴陣以待
在無冰之城的香港學短道速滑!學員:這改變了我的人生
《哪吒2》在港預售大熱 香港文體旅局局長:哪吒團隊有一點值得學習
韓國下架DeepSeek 韓國AI公司高管怎麼看?
香港公司“牽手”中東財團 外企高管:香港太關鍵了
《哪吒2》香港首映 觀眾:難怪票房有百億!看之前還不信
坐九小時飛機只為一場球!藏港青少年在港“以球會友”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