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來論】魯寧:特朗普安排烏克蘭“後事”,被擺上“餐桌”的歐洲何去何從

分享到:
2025-02-21 14:49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美俄安排烏克蘭“後事”的首輪談判順利結束,美俄代表在利雅得握手言歡,白宮與克里姆林宮都稱首場談判氣氛熱絡。提供談判場地及後勤保障的利雅得亦覺得挺有面子。

雖說停戰時日尚無法預測,但談判所產生的新的地緣政治衝擊已開始顯現:烏克蘭的憤怒不談也罷,最自得的是美國,最欣慰的是俄羅斯,最失落的是歐洲,最淡定的是中國。談判過程和停戰之後大國間新的地緣政治博弈走向也已經可看出端倪。

最失落的是歐洲。歐洲人尤其是歐盟,雖早已喪失了打大算盤的能力,但小算盤打得還蠻自得。主動參與俄烏戰爭,歐洲人的小算盤一是直接削弱俄羅斯,再是戰後分贓烏克蘭。在歐洲人眼裏,若說策劃俄烏衝突和製造俄烏戰爭還剩那麼一丁點正當性,那就是馬克龍所標榜的削弱俄羅斯“有利於提升歐洲安全的戰略自主性”。

於是對烏克蘭施以顏色革命,歐盟不僅充當美國的幫手,而且直接參與其中。歐洲人掏錢不比美國少,歐洲武器儲備被掏空,歐洲綜合經濟損失遠超烏克蘭,美國高價天然氣歐洲也買了,如今終於熬到如何分贓了,卻發現自已不在分贓餐桌上。憋屈還不限於此,令歐洲人更憤怒的是,自已居然還在美國的菜單上----戰後,歐洲28個北約成員國各自的防務預算必須由目前的總體不到2%提升到5%----特朗普、萬斯、魯比奧異口同聲一言九鼎。

中國的淡定,最早來自中國對俄烏衝突持有的公正立場(從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算起) ,自俄烏戰爭開打第二天,中方就主張“所有當事方和利益相關方坐下來談判解決爭端”。三年後,歷史果然回到了中方立場之原點。迄今,作為利益相關方,中國雖沒有參加直接談判,但談判的排它性恰好為中國遊刃於爭執各方預留了切入口子,是各方中最具靈活性的一方。孤立無援的澤連斯基喊話“中國不能缺席”,美方"希望中方遊說普京接受特朗普所開條件……”,中東陣營隔空喊話"中國有能力在和談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從俄烏戰爭到美俄和談,中國還意外收穫了四大收益:其一,美國人外強中乾不耐打,連一場中等規模的代理人戰爭都玩不轉。其二,現今的美西方即使集中全部現有資源,都不再擁有孤立一個中等以上國家之能力。其三,別看歐洲人平時趾高氣揚,可若將他們視為一個大的國家,其平均智商一點不高,甚至在全球平均線之下。其四,建立於所謂美西方普世價值觀之上的聯盟遠比想像中鬆散與拉胯。

17日的歐洲領導人烏克蘭問題緊急會議 央視新聞截圖

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當今世界,不同地區和諸多國家對此抱有默契、視為信條,歐洲人的遭遇,客觀上在更大體量更廣範圍和更深層次上打碎了“安全上靠美國”的固有認知,尤其給當下的菲律賓、韓國、日本、蒙古、印度和整個東南亞以及中國臺灣當局上了一堂再次識別美國的大體量“思政課”。關起門來,它們不可能不自問:美國真的可信賴嗎?日後會不會同樣出賣我?

戰略前瞻、目光遠大的國家,對國際風雲際會必須洞若觀火果斷出手。2月14日起,王毅外長利用出席慕安會之便,做足萬斯羞辱歐洲這篇大文章,連續會見十幾餘歐洲國家與會總理、外長以及歐委會、歐安會等國際組織掌門人,明顯緩和了中歐關係的緊張氛圍,尤其在擴大中歐經貿合作領域拓展出擴大合作的諸多新共識。緊接著,美俄首輪談判排斥歐方參與,中方再次及時出手,支持歐方參會主張,迫使被稱為美國在歐盟代理人的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對華態度大變,常以反中獲取支持票的德國候選總理默茨亦態度大變。為美俄談判期間和停戰之後中國妥善面對、處置和利用美歐、俄歐關係奠定了新的基礎。

基於歐洲在鐵娘子默克爾之後已淪落到既無有所作為的政治家,又無可以攬事的帶頭大哥,歐盟成員國在經歷此次由“盟友”降格為“附庸”的屈辱之後,儘管特朗普說“歐洲要自我分擔更多安全責任”,聽似美國似乎要從歐洲撤兵移交防衛大權,實際情形是,即如北約成員國都把軍費預算提高到GDP的5%,法德英三國所主張的新組建一支歐洲軍團能夠勉強拼湊出來,也是無法直面恢復元氣後的俄羅斯的。所以,美國勢必將進一步勒緊套在歐羅馬人脖子上的“防衛韁索”,只不過區別在於:過去,美國承擔防衛費大頭,換取歐洲人做“盟友”;日後,歐洲人自已承擔防衛費,卻只能做美國的“附庸”。

相反,中歐關係則有可能成為另一道風景。就對華關係態度,歐羅巴人大體可分三類:第一類,對中國崛起的強烈反對(害怕)派(主張直接全方位對抗派);第二類,利益至上派(主張無利就鬥爭壓制,有利則合作);第三類,意識形態至上派(主張全方位遏華)。就整體而言,美歐關係的重塑不會從根本上重塑中歐關係的原有定義,但在進一步加深對美的防衛依賴之外,對華經貿合作的摩擦和摩擦係數則有可能階段性減少。

特朗普對歐加征關稅,歐盟對美出口不暢(大部分出口受阻產品都是中國極需要的高新產品),儘管巴黎統籌條約並未廢除,美西方對華禁令依然存在,但這類高價值產品因地區間發展之代差,在南美、非洲、東南亞、中東、中亞皆無法消化,通過正道或旁門左道輸入中國乃必然選擇,從而加深歐盟成員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即所謂經濟上越來越依賴中國。經濟與政治與國際關係密不可分,只要歐方在經濟上自主性降低,與中國的政治對抗就得有所收斂和顧忌,以至於中歐政治關係的最壞情形,有望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圍堵情形下中歐關係都仍需要發展和維護,在有限合作情形之下 ,發展自不待言爾。

作個小結:俄烏戰爭爆發時,最措手不及的不是中國。今日和談了,最具體篤定心態的還是中國。回頭觀望,中國俄烏戰爭的總體政策可言成功。它遲滯了美國對華圍堵的部分時間與精力,它為中歐關係變得不至於更壞預留了足夠空間,它大大強化了中俄關係的實際合作程度 。未來,在談判的每個節點時間,伴隨著俄烏談判的進展,會看到更多中國參與其中的別樣風景和新的收益。

(本文作者為資深財經、國際政治評論員魯寧,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視頻

更 多
超強颱風“摩羯”逼近 香港嚴陣以待
在無冰之城的香港學短道速滑!學員:這改變了我的人生
《哪吒2》在港預售大熱 香港文體旅局局長:哪吒團隊有一點值得學習
韓國下架DeepSeek 韓國AI公司高管怎麼看?
香港公司“牽手”中東財團 外企高管:香港太關鍵了
《哪吒2》香港首映 觀眾:難怪票房有百億!看之前還不信
坐九小時飛機只為一場球!藏港青少年在港“以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