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訊

疫情下崛起的香港外賣業只是曇花一現?

分享到:
2021-11-15 17:30 |

【字號:

  香港中通社11月15日電 題:疫情下崛起的香港外賣業只是曇花一現?

  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明珠

  新冠疫情期間崛起的香港外賣業,在食肆堂食市道恢復後受到衝擊。一年間,龍頭平台員工多次因不滿減薪而談判、罷工,資方與勞方矛盾盡顯的背後暗湧著外賣市場的局限。

  日前,香港外賣平台Foodpanda約300名外賣員不滿資方削減訂單服務費,一連兩日發起罷工,致使部分區域送餐服務受阻。期間甚至有未參與罷工的非華裔外賣員被打傷送院。這已非員工首次提出訴求,早在今年7月就有外賣員代表與公司直接對話。

  Foodpanda於2014年登陸香港,早年間平台擴張並不順利。在大型寫字樓聚集的香港島,僅200間餐廳與之合作,新界更是“荒蕪”狀態。

  新冠疫情下,香港外賣行業可謂“異軍突起”。數據顯示,香港三大外賣平台Foodpanda、戶戶送Deliveroo及Uber Eats中,Foodpanda市場市佔率居首達51%,活躍用戶約127.33萬,遠高於其他兩個平台,服務覆蓋超過7000間餐廳。

  報告指出,去年4至6月疫情高峰時期,外賣服務保障香港4.8萬個職位,貢獻80億港元收益。然而隨著疫情放緩,香港外賣市場發展似乎也進入白熱化階段,首當其衝的就是外賣員。

  外賣員多為自僱人士,沒有底薪,收入以完成每張送餐訂單計算。今年間外賣員多次被減薪,每個外賣訂單減幅至少10港元。外賣車手每張單減幅達20%,降至40港元;步行外賣員由29港元削至24港元。除Foodpanda外,其他外賣平台亦有減薪趨勢。

  外賣市場在香港是因應疫情而曇花一現,還是仍有發展空間?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向香港中通社記者分析,香港外賣市場發展有幾個難點,包括香港城市小、人工高、市民習慣外出就餐以及外出就餐便利等,都限制了外賣行業的發展。

  麥萃才說,早前外賣平台集中向寫字樓較多的地方配送食物,用餐時間和用餐量可以提前預估,人手安排更容易。但現在服務擴展至住宅區,就會遇到瓶頸,人手安排與需求不平衡,維持運作便會蝕本。

  這兩年市場給互聯網或新經濟行業帶來資金壓力,當企業拿不到融資,在“燒錢”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審慎縮減成本。麥萃才認為,這並非Foodpanda獨有現象。通常,如果市場規模不夠大,企業又主打規模經濟,就無可避免隨時整合。

  外賣平台作為疫下贏家,在加速發展時期,大量“招兵買馬”,以“燒錢”搶佔市場份額,提供優惠服務,塑造市民消費習慣;但疫情穩定使市場規模受限後,迅猛發展的外賣業是否能繼續穩贏?

  麥萃才引用數據指,香港市民生活開支中三成用於食物,而其中三分之二屬於外出用餐。今年疫情平穩,市民重拾外出消費的習慣,外賣平台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此外,食肆需要給外賣平台部分費用,麥萃才說,如果食肆認為外賣不掙錢,就不會使用外賣平台。可以預見的是,香港外賣市場將來不會有這麼多間平台。(完)

視頻

更 多
李家超談上任兩周年:不斷提速提效,讓香港這艘船加速向前邁進
中通社專訪李家超:國安風險千變萬化,不能讓傷口再被挖開
巴黎奧運|港隊羽毛球奪四項奧運資格 小將冀衝擊金牌
從-3.7%到+3.3% 香港經濟正全速向前
巴黎奧運|相隔12年 港隊王嘉莉奪女子柔道參賽資格!
登上澳門最高建築 來自233米的高空VLOG!
曾志偉、譚詠麟也來打卡!香港明星足球隊試行深中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