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論壇)貿易戰失效 美或改變對華經濟戰略? 香港中通社3月31日電 題:貿易戰失效 美或改變對華經濟戰略?
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30日承認,與中國達成第二階段協議的努力受挫,她指責中國未能做出解決美國關切的改變,提出美國需要拿出新辦法遏制中國損害美國利益的經濟行為。外界認為,美國對華經濟戰略有所改變。 據英國路透社報道,美國貿易代表戴琪3月30日對眾議院籌款委員會表示,中美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未兌現的購買承諾以及更廣泛的非市場政策進行的談判“過於困難”,需要新的工具。 戴琪於去年10月與中方開始貿易談判,她曾稱,拜登政府將迫使中國履行在兩年內購買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據美國今年2月8日公佈的貿易數據顯示,中國遠未兌現與美國達成的2020年貿易協議,對美國飛機、大豆、能源、服務和其他產品購買數量不够。 對此,中國商務部回應表示,目前中美雙方經貿團隊保持正常溝通,中美擁有巨大共同利益,望美國採取理性務實的對華經貿政策,與中方相向而行。商務部并指,目前部分外貿企業受疫情影響,面臨生產經營受阻、物流運輸不暢等階段性問題,原材料成本上漲、跨境海運不暢、供應鏈瓶頸等問題亦未根本緩解。 中國為何未能兌現與美國達成的2020年貿易協議?美國對華施壓為何難奏效?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31日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指出,據美方統計,過去兩年中方從美方購買的商品服務僅達到協議採購目標的57%,料數字準確。但原因并非中方不想購買,一是新冠疫情影響,美國產業鏈出現混亂、出口下降,中國從美國購買商品自然會減少;二是美國對中國實施多項制裁,如禁止華為購買芯片,降低了相關產業對中國的出口;三是該統計方式忽略了間接進口,即中國企業在制裁下向第三方購買,第三方再向美國購買的數額。 他補充:“中美貿易其實很穩定,中國對美國出口多,從美國進口少,這一格局是由全球產業分工導致,很難隨心所欲控制數額,中國政府在過去兩年其實用了很多措施去增加從美國進口,包括糧食進口,有部分是刻意增加,為了滿足美國的要求。若中方不肯滿足,估計達不到這一數字。” 他續指,美對華施壓很難奏效。疫情下,中國是生產鏈保護較好的主要經濟體,不少製造業生產商把設在東南亞的工廠搬回中國,與之相關的貿易便轉到中國。 戴琪承認與中國達成第二階段協議的努力受挫,并提出要拿出新辦法遏制中國損害美國利益的經濟行為。她建議,美國應專注讓經濟獨立於中國,而非單純施壓中國改變“不公平”貿易行為,轉變對這個亞洲大國的戰略方向。美國新聞網站“政治”30日報道評論指出,她沒有提出任何懲罰中國的新的貿易做法,態度出現了明顯變化。 有觀點認為,這意味美國已放棄之前的對華施壓政策,翻過新的一頁,特朗普發起的這場貿易戰有望結束。 對此,張家棟表示不認同:“拜登政府實際上升級了貿易戰。拜登上台後第一年對華沒有豁免政策,直至近期才放開300餘項,且與特朗普關注短期關稅不同,拜登注重長遠,要在最核心的生產鏈層面進行改變,中國將面臨很大壓力。 他解釋,疫情及俄烏衝突衝擊了二戰以來全球分工的模式,照此方向發展,不僅是中美切割,很多國家之間的生產鏈都會萎縮、拉開距離。 戴琪在聽證會上呼籲,美國在挑戰北京行為的同時,也要通過國內投資真正提高美國公司的競爭力,敦促國會迅速通過《兩黨創新法》,即參議院去年6月通過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同意撥款支持美國半導體生產;以及眾議院今年1月25號提出的《2022年美國競爭法》,促進對創新、半導體和製造業供應鏈返國投資,在全球領域抗衡中國。 目前,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正在籌備成立聯合小組,以解決參眾兩院兩個版本中的分歧。拜登總統表示他支持這項跨黨派支持的法案,白宮官員說期待參眾兩院盡快協商并通過,總統并會簽署。 白宮力推《兩黨創新法》,參眾兩院協商似乎存有爭議,最終提交拜登簽署的可能行有多大?而一旦簽署,對中國的挑戰是什麼? 張家棟分析認為,簽署概率較高,此前也已通過類似法案。從高科技產品生產鏈來看,設計來自美國,中間環節技術由日韓等完成,最後生產環節放在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中國雖利潤少,但末端環節仍必不可少,令美國產生不安感。 “不過,美國目前是從國家安全角度考慮,經濟最終還是看比較優勢。即使不在中國也不會回流美國,只能轉到其他國家,但製造業轉移需幾十年,涉及原材料、人才、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准備,目前尚無選擇可以替代中國。” 但他亦指出,末端易被取代,若製造業從中國轉走,中國將與整個鏈條脫鈎、與世界經濟絕緣,從經濟結構到人民生活就業均將受到巨大衝擊。中國不是俄羅斯、中東產油國這樣售賣資源的國家,而是通過參與生產分工,發揮勞動力交換資源,“中國離不開世界,這點毋庸置疑。”(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