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國博考古展亮家底 細述考古成果 香港中通社北京7月4日電 題:國博考古展亮家底 細述考古成果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 為慶祝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建館110周年,“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日前在國博開幕,眾多珍貴考古文物齊聚展廳,細述考古豐碩成果,令觀者大飽眼福。 與國博發展史一起,國博考古已走過百餘年春秋。1921年,幾乎與仰韶遺址發掘同時,在河北钜鹿開始的古城發掘,揭開國博考古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博考古始以田野考古為主,後陸續開拓水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領域,設立專門機構,開一時風氣之先。 展覽策展人陳克雙向中通社記者表示,在此展中,國博精心挑選了240餘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展示百餘年來國博考古歷程和豐碩成果,從陸、海、空不同維度立體式呈現國博考古找尋中華燦爛歷史文化的物質遺存,探索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的努力及成果。 國博考古院副院長、研究館員莊麗娜介紹,本展內容涉及了國博百餘年來主持或參與的約70個考古發掘和調查項目,從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到清代水下沉船發掘,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學語言、考古學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資料向觀眾呈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講述悠久燦爛的中國故事,也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反映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歷史。 在展覽中,江蘇省泗洪縣韓井遺址出土的距今8500-8000年的炭化稻;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研究商代前期禮儀制度的青銅鼎;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反映秦國早期禮樂制度的秦子鎛;甘肅甘穀縣毛家坪遺址出土的目前考古僅見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作器——子車戈;甘肅張家川縣馬家原遺址出土的東西方文化合璧例證——藍釉杯;巨鹿宋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瓜棱式執壺;“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碗礁一號”等沉船出水的外銷瓷器;迄今所見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駱駝——金遠洞巨副駝的骨架等等,都是觀眾難得一見考古實物。 據介紹,國博曾經先後主持山西垣曲古城東關、南關商城、河南澠池班村、江蘇連雲港孔望山、山西絳縣周家莊、西吳壁、江蘇泗洪韓井、陝西寶雞吳山、河北康保興隆等遺址田野考古工作。 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國博組織實施三峽文物保護,努力從陸地、海洋和空間不同維度找尋中華燦爛歷史文化的物質遺存,探索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 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博在原綜合考古部基礎上成立考古院,參與開展雄安新區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在鞏固做好傳統優勢考古項目的基礎上,逐漸向西北地區和邊疆民族地區傾斜,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中華文明起源等重大工程,探索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古代絲綢之路形成與變遷的代表性物證。先後開展了新疆烏什吐爾、玉孜幹遺址的考古工作,為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交流互鑒增加了新的實物證據。 陳克雙表示,此次展覽,立意深遠,旨在通過展示國博百餘年在考古工作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讓國博發展積累的考古成果與大眾共享,努力使考古學這一學科全面走向社會公眾,使考古成果惠及大眾,服務社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