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技創新壯大“耐心資本”:滬港何以“雙珠合璧”? 香港中通社上海6月20日電 題:為科技創新壯大“耐心資本”:滬港何以“雙珠合璧”?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滬生 在中國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2024陸家嘴論壇期間,“耐心資本”成為頻繁出現的新“關鍵詞”。 “一局一行一會”財金高官先後發聲,不僅透露將發布深化科創板改革的8條措施,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同時表示要從優化私募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支持政策、簡化和完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金管理、拓展科創企業跨境融資等多方面入手,支持培育壯大投向科技創新企業的“耐心資本”。 “中國從起點上就是高創新國家,”高盛集團亞太區總裁施南德(Kevin D SNEADER)表示,2002年的數據即顯示,中國的研發人員數量、同行評審論文發表數量和知識產權專利申請數量等都已是世界第一,“在我所生活的粵港澳大灣區,大量科創企業聚集。” 施南德說,鑒於科技創新投資回報的高不確定性,要在科技創新和資本市場間創造雙向流動“非常不容易”,在創新研發的早中晚三個階段,常出現融資“頭輕腳重”的情況,即90%的資金會在第三階段湧入。“如何在不同階段引入更多資金,創造更好的機制環境,吸引更多的資金渠道,中國政府最近發布的新‘國九條’及16條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對此做出了一定的回答。”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官趙海英認為,不斷優化投資者結構,改良資本市場的“土壤”,才是支持科創發展的“治本之策”。中國目前“仍缺乏有耐心的長期機構投資者,這使得資本市場土壤不够健康。” 事實上,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下,資本市場與時俱進的制度革新尤為關鍵。作為全球兩大金融中心,多年來,滬港兩地在此方向上從未停步。 “香港從1993年開始迎接內地企業上市,迄今進行多次上市制度改革,皆是配合國家和全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步伐,”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說,2018年港交所修改了關於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規則,允許尚未實現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六年來,64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香港因此成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2023年,港交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硬件、軟件、新材料、新能源等,推出為沒有商業化或處於商業化初期的專精特新企業“量身定做”提供融資便利的上市規則18C章,已有公司據此上市。 今年是科創板設立五周年,內地資本市場這一開創性的改革於5年間共迎接572家公司上市,累計融資超1萬億元人民幣,總市值達5.2萬億元。 更重要的是,科創板促進了關鍵領域產業鏈的形成和集聚,“572家公司中,新一代技術、高端設備製造和生物醫藥公司占80%,眾多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科創板使科技創新實現了從點的突破到系統的提升,”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邱勇說,2023年,科創板公司投入研發強度12.2%,是A股公司平均3倍以上;此外,科創板也在推動資本、產業、技術、人才融合,激發創新資本對科創企業投入等方面凸顯了積極作用。 上海官方表示,將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兩個優勢,支持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在滬發展,鼓勵更多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強化創新全鏈條金融服務。 香港與內地的“科創-資本”鏈條亦愈加堅實。2023年3月31日,《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正式施行,“截至18日,一共158家企業備案赴境外上市,其中85家赴港上市,73家赴美上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方星海說,將繼續加快境外上市備案速度,支持融資額比較大,科技創新實力強的企業到境外上市。 陳翊庭也表示,香港不僅具有國際融資能力,且具有緊密聯繫其他市場的優勢,科創企業在香港獲得國際資金支持後,也可利用香港的平台繼續開拓國際市場。“香港資本市場將不斷通過上市制度改革,為這些新興企業量身定制,讓其可及時得到資金發展壯大,助力中國科技企業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