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助建中藥“出海”之路 香港中通社8月18日電 題:香港如何助建中藥“出海”之路
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 近年,國家不斷推進中醫藥“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醫藥如何融入沿線國家實現“出海”?以國際化著稱的香港,中醫藥發展又將迎來哪些機遇? 近日,“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校長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聯盟創始理事長、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接受中通社等媒體訪問時指出,打通中藥出口的堵點,最重要有兩點:標準化、有效性。 在此關口,其中一把重要鑰匙是美國FDA認證,即完成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批,證明藥物穩定和有效性,此後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能獲得上市和治療的“通行證”。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長耗時12年,至今很多中藥還卡在臨床實驗階段。 “這和技術、研究發展有關係。”陳偉儀以簡單的紅棗為例,中醫一般認為紅棗有補血功效,但現代醫學要講科學、講證據,紅棗能促進造血幹細胞、血紅蛋白增加,這才是“補血”的含義。 而複方中藥是中藥的特色,但研究難度大、技術要求複雜,就需要更多的科研證明,也需要技術的更新迭代。 不過現在,中藥“出海”還有一條路。國家近年牽頭在“一帶一路”沿線輸出中醫藥文化,在中醫藥防疫抗疫合作、科研醫療合作等政策推動下,2022年中藥材及中成藥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快速成長,出口數量達14.8萬噸,出口金額達91.2萬元人民幣。 “藥能醫病就行,有效果就會有人用。”陳偉儀認為,用中藥的人多了,大家對中藥的認可就更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能助力中醫藥發展。 “我們不是要霸佔市場,而是給他們多一些選擇,和當地藥業一同發展。” 陳偉儀六年前到寧夏的回醫學院參觀,發現回醫和中醫很相似,都有放血、針灸麻醉等療法。他憶述,當地沒有那麼多草藥,但喜用石膏、銅等礦石藥,“當時就構想,找些人來中大,我們教他們怎麼用中藥,用中醫知識幫助回醫。” 於是,港中大開始每年舉辦中醫藥研修班,去年正式成立“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今年更邀請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院校代表參加。 香港擁有完善的中醫藥法律規管制度,在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科研創新、國際化等方面有大量人才和豐富經驗,這些都是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的優勢。就在去年,香港中藥創新研發中心首個治療難治性便祕的中藥複方新藥獲得美國FDA批准進行臨床實驗。 特區政府正投入更多資源推動中醫藥發展,包括建設香港中醫院、加強中西醫協作服務、推動中藥檢測科研及標準制定工作等。陳偉儀認為,這是可喜的進步,相信未來可以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來進修,刺激研究發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