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時政

“跨代共居”打動政府 濕地緩衝區建屋獲批

分享到:
2021-03-10 14:52 | 稿件來源:香港文匯報

【字號:

  香港住屋問題受到中央領導人的關注。港府近年為解決住屋問題,也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發展新界土地是主要選項,但規劃申請的繁復及保育問題令開發進度緩慢。政府去年成立項目促進辦事處,加快項目的審批進度,其中新地東成裏項目成為首批受惠的地盤。據了解,由於項目位處濕地緩衝區內,項目提出“跨代共居”概念,並在保育上作出兼顧,成功闖關。項目將建逾1,500夥,發展商直言,獲批時間較原來預計快了半年。

  新地旗下元朗東成裏項目,佔地達35.2萬方遲,由元朗站步行前往只是10分鐘的距離,相當方便。不過卻因其位處濕地緩衝區內,導致規劃難度大大提升,過去普遍只能發展極低密度住宅。發展商花了超過一年時間入紙並不斷優化方案,終在上月獲城規會有條件批準規劃申請,可建逾1,500夥。

  項目較預期快半年獲批

  新地代理地產策劃及發展部規劃總監黃舜浣表示,項目2019年9月開始規劃程序,原本預計要接近兩年時間才能完成申請,但去年11月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項目促進辦事處”,她立刻進行聯絡,最後在新措施協助下,今年2月就批出申請。她笑說:“這一次要贊政府,真的快了許多,本來預計或要再多半年,現在不用再與不同部門做‘筆友’(文件來往)。”

  城規會文件顯示,新地自2007年開始就項目提出發展申請,一開始的地積比率僅為0.38倍,可發展數十幢洋房,至2015年方案提升至0.74倍,提供455個單位並獲城規會通過,新地地產策劃及發展部策劃總監劉誌遠透露,公司已就該2015年方案申請換地。

  不過,新地認為項目並未地盡其用,2019年9月再向城規會提交一個更為進取的方案,當時提出以2.68倍作發展,興建8幢8至31層高(包括2層地庫)住宅,提供1,955個單位,並首度提出“跨代共居”概念作為先行試點,透過在屋苑層面提供相關的社區及鄰舍支援,與該區現有或已計劃的長者護理及醫療服務提供者合作,而部分單位及設施採用長者友善設計。

  跨代共居方案不斷優化

  項目經過約一年時間不斷優化,最終獲批地積比率2.15倍,可建總樓面由94萬餘方遲減至約76萬方遲,單位數量由1,955夥減至1,518夥,平均單位面積約500方遲,樓層高度亦有所下降。此外,地盤南面設有一個以供長者社區護理及照顧服務為主的健康中心,亦會有商店、食肆、幼兒園、公共車輛總站等,總非住宅樓面約4.9萬方遲。

  由於位處濕地緩衝區,項目建築物高度改為階梯式,並擴闊樓宇間的間距及提高綠化。地盤東北面設有一個約2.58萬方遲園景區用作緩衝。劉誌遠表示,該項目的規劃申請於上月已獲城規會有條件批準,稍後會向政府更新相關換地申請的內容,希望能盡快動工。

  社會效益及保育可兼顧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屬近年濕地緩衝區內,少見批出較高地積比率的項目,過去一般只批準約0.4倍的低密度發展,相信與項目所提出的“跨代共居房屋”概念有關,而政府去年11月施政報告提出的項目促進辦事處亦有推動作用。回顧新地之前兩個涉及濕地利用的項目,即Park YOHO及Wetland Seasons Park,發展商均有長期的保育措施,反映政府也非鐵板一塊,當項目能夠兼顧保育及社會效益之時,也能實事求是。

  資料顯示,為加快房屋供應,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在發展局下設立“項目促進辦事處”,負責監察及跟進可提供500個或以上私人住宅單位的申請個案,並與各審批的政策局和部門專責統籌人員緊密聯系,確保審批流程暢順。

  利用好同類土地 可釋10萬夥供應

Wetland Seasons Park與濕地連接的邊沿種有適當植物作為緩衝,讓屋苑與濕地無縫連接。
Wetland Seasons Park與濕地連接的邊沿種有適當植物作為緩衝,讓屋苑與濕地無縫連接。

  本港濕地保育區(WCA)佔地約1,784公頃,而濕地緩衝區(WBA)則主要覆蓋保育區以外的500米範圍,佔地約1,200公頃,兩者合計約3,000多公頃,佔地極廣。社會的普遍共識是不應發展保育區,但濕地緩衝區則有討論空間。有業內人士指,估算緩衝區中有400至500公頃可以用於發展,即使退一步以300公頃計,以1.5倍地積比率,可以提供4,800萬方遲樓面,即約10萬個450至500方遲單位。面對房屋供應中短期跟不上進度,這片土地能成為“及時雨”。

  濕地緩衝區僅5%為魚塘

  事實上,目前濕地緩衝區中只得5%為魚塘,大部分要不是已經荒廢多年,就是已被用作各種用途,如住宅、貨櫃車場、物流倉庫、臨時搭建物等。其中元朗工業邨就有部分範圍與濕地緩衝區重疊,錦繡花園及加州花園甚至毗鄰保育區,另有不少村落如山貝村、攸美新村都坐落緩衝區範圍。直至近年,政府才開始真正考慮濕地緩衝區的發展,包括售出濕地公園住宅項目(已建成Wetland Seasons Park系列),以及新地近月獲城規會批準發展之元朗東成裏“跨代共居”項目。

  嚴格設計減對自然影響

  為達到發展與保育兼顧的效果,政府對濕地公園住宅項目即Wetland Seasons Park及另一個涉及濕地保育的項目Park YOHO,都提出連串嚴格要求,減少對濕地的影響,好像於工程開展前需要做連串測試,設計上亦仔細考慮過通風、雀鳥的飛行習性等,建築物以階梯式建築,大廈外墻要選用大地色系、玻璃採用的物料等全都有講究,而建築時的噪音、汙水、灰塵及落成後的燈光等亦有嚴格控制。

  此外,發展商需要與濕地公園環保團隊及獨立檢測員共同作恒常監察,亦要定時向有關部門提交報告,由於工程較一般住宅項目更為復雜,濕地公園項目建築期長達7年,較一般發展年期約5年更長。惟事實證明,只要設計得當及有適當監察,濕地緩衝區用作發展是完全能夠做到,如何利用這片佔地逾千公頃的廣袤土地,需要政府好好規劃。

  特稿| 放手不管 濕地只會變廢地

  香港房屋問題嚴峻,土地供不應求,樓價高企,年輕人上不了車,有逾20萬人住在環境極為惡劣的劏房,商舖租金高昂,企業難捱貴租倒閉,房屋已成為社會深層次問題之一。然而,在天水圍向北眺望,我們前面是一片廣袤的水塘及草地,與我們一河之隔的深圳福田區則高樓處處,對比十分強烈。可見,社會如果過分傾向保育,最終受損害的是香港老百姓的利益。

目前濕地緩衝區大部分土地都已荒廢多年,被用作貨櫃車場、物流倉庫等,四處都是臨時搭建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目前濕地緩衝區大部分土地都已荒廢多年,被用作貨櫃車場、物流倉庫等,四處都是臨時搭建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我們能否做到發展與濕地保育並行呢?這是一個值得今日社會去仔細討論的大課題。事實上,近年也有發展商作出示範,其中,Park YOHO是近年香港首個結合濕地保育及住宅發展之項目,並由私人管理濕地。值得留意的是,項目並非處於濕地緩衝區之上,規劃阻力減少,才令項目最終有機會在香港開創先河。

  Park YOHO由屋苑擁有7公頃的濕地“候花園”,近年常被發展商新地對外展示透過住宅項目,對濕地進行長遠管理及保育。新地代理地產策劃及發展部規劃總監黃舜浣表示,“候花園”於1960年為稻田,八十年代逐漸荒廢,新地2011年啟動項目時,發現該荒地有生態潛力,於是著手復修。

  由住戶管理費撥出維護經費

  發展商2014年起透過多重工序挖通淤塞多年的渠道,引導山水海水流入,同時引入天然蘆葦及紅樹,將原有濕地生態逐步恢復。工程翌年已完成,成為本港罕有的鹹淡水半自然濕地。值得留意的是,項目設計以自然為主,無需再投放大量資源維持運作,因此濕地的營運費用僅佔管理費(約每遲3.86元)的3%,即住戶每月僅僅需付出每遲1毫子的成本,但換來的是濕地的長遠保育。

  至今約6年過去,據發展商最新統計,該濕地上的物種已多達330種,較2015年的170種大幅增加,濕地物種包括魚類、雀鳥、青蛙、爬蟲類、蝴蝶、蜻蜓科等,每年更成為不少候鳥棲息地。而被形容為這片濕地的“明星物種”、一種只能居於鹹淡水域的近危物種“廣瀨妹蟌”亦再一次返回家鄉,由於其背部有四個白點,又有“四筒”的綽號,亦有人稱其“阿妹”。屋苑還有導賞團供社會申請。

  可以預見,如果不是有住戶每月撥出管理費來維護,這片濕地恐怕已和濕地緩衝區現時大部分土地一樣,淪為貨櫃車場,什麽候鳥、什麽“阿妹”都不會存在。

視頻

更 多
匯聚世界各地藝術臻品的秋拍現場 哪些藝術品值得大家留意?
一張香港飛香港的機票 與180名學員友師空中暢游
她用一把剪刀 剪出“紙上香港”
港產龍鳳胎大熊貓百日慶 香港市民激動受訪:盈盈媽咪辛苦了
梁朝偉 黃仁勳獲科大頒授榮譽博士 
海南艦人氣超旺 現場市民直呼想上去參觀
潮汕僑商富甲天下的秘密 原來就藏在這個小村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