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定義,創造未來——訪香港浸大校長衞炳江分享到:
香港中通社10月29日電題:撕掉定義,創造未來——訪香港浸大校長衞炳江 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 “我們的學生要準備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這個學年,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開啟了任期“下半場”。他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希望年輕人不要輕易定義自己。 圖為香港浸大校長衞炳江 香港中通社圖片 浸大以傳理、電影、音樂、中醫藥等學系聞名,給人“文青”的印象。衞炳江自小修讀理科,研究光學數十載,卻成為這所“文科大學”的校長。被問到上任近三年的挑戰,他認為,就是擺脫浸大的“文科”標籤。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香港教育體系下長大,衞炳江感受到,香港傳統教育也有不足,“中四開始分文理科,形成一種既定印象,文科人不用學理,理科人不用學文。人,一旦給他下了標籤,思維很容易就被限制了。” 對於如何“解放”學生的思維,衞炳江給出答案:跨學科學習。他說,“跨”是橫跨,也是向前跨的意思。 人工智能(AI)給傳統文科帶來挑戰,浸大正推動藝術科技。在衞炳江看來,藝術本身就是技術。音樂是共振,是物理現象;電影從靜態畫到動畫,從黑白到有聲有色,是電腦科技的成果。 借助科技來表達藝術,也能喚醒年輕人對人文的興趣。“我喜歡看科幻電影,講的不是科技,而是用科幻背景講人的故事、價值和情感。”衞炳江又舉例,博物館裡有文物和文字解釋遠遠不夠吸引,若有虛擬影像,觀眾就可以拆開文物看細節,甚至經歷背後的故事。 中國“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常和同事說,這個中心建設的任務,我們學校要背負起來了。”衞炳江分享,浸大去年成立全球首個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並開展未來影院系統項目,開創沉浸式文化體驗,算是走出一小步。 面對新科技,衞炳江態度開放,行事上還有理工思維的影子,他笑稱自己做事“一板一眼”,“好的想法很重要,真正做出來更重要。可以有天馬行空的創意,但必須能落地。”在他心中,大學的使命不只是知識傳授和創新,也要做到知識轉化,為社會作出貢獻。 專訪過程中,衞炳江金句頻出,雖在美國生活多年,又是“理科人”,中文諺語卻是信手拈來,各種話題都用比喻說明,盡顯教書人健談的個性。“感覺做了這麼多年教育,就是為了浸大校長這份工作所做的準備。”衞炳江打趣說。 採訪尾聲,衞炳江看到記者手持的相機,說現在光學技術發達,手機也能拍出相機的專業效果。科研出身的他總是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度,對不同品牌的手機鏡頭了解頗深。 “我們做教育的,一定要想未來。”衞炳江深信,技術會影響世界,他很好奇,十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希望我們的學生都有創造未來的抱負。”(完) 【編輯:胡雪石】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