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培訓學生與視障人士健體自強香港新聞網4月5日電 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於近日舉行港大“傷健‧動融”健身夥伴計劃結業禮,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林美秀及港大學生事務長謝樹基蒞臨主禮及為所有參與者頒發紀念證書,退役視障三項鐵人運動員朱健驊亦出席作個人分享。 香港大學 計劃與港大運動中心、香港傷健共融網絡、D2B Consulting及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合作,培訓60位對運動與服務社區有熱誠的港大學生,成為30位視障人士的“健身夥伴”。參與的學生有多元背景,當中來自港大醫學院比例最高,其餘同學主要來自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及工程學院,修讀與運動、健康或社會服務相關科目,如人體運動學、食物及營養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及生物醫學工程等等。除香港本地學生外,計劃吸引來自中國內地、法國、意大利、斯里蘭卡、阿塞拜疆、哈薩克、印度、馬來西亞等20位非本地學生參與。視障人士則透過合作機構招募,以年屆50歲或以上的長者為主,大部分是全失明或接近全失明的殘疾人士。 計劃分為兩個階段,涵蓋約20小時共8節課程。第一階段,港大同學先在專業教練培訓下學習阻力帶健體十式,學習使用健身觸感圖卡及口述影像技巧、與視障人士溝通技巧及領路法。第二階段,學生以每兩人一組形式,共同協助一位視障人士學習使用阻力帶運動,並在訓練後透過認識導盲犬以及真人圖書館等多樣活動,鼓勵港大同學與視障人士打破隔閡,互相分享及扶持,從而促進傷健共融。 學生事務長謝樹基致歡迎辭時讚揚港大學生利用自身專業及興趣為社會無私奉獻,學以致用。他同時誠摯感謝一眾視障人士遠赴港大參與活動,為他們積極面對人生挑戰致敬。他期望一眾參加者在計劃完結後持續訓練,繼續實踐及推廣傷健共融。 平機會主席林美秀在結業禮表示:“計劃培訓了一班有抱負的年青人,為香港的共融發展注入新力量,亦為視障人士提供平等機會嘗試不同活動,強身健體之餘,更以運動打破隔閡,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 香港傷健共融網絡創辦人及總幹事莫儉榮以參加者身分發表感言:“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阻力帶訓練,非常欣賞港大為視障人士設計了帶有點字與觸感圖的健身圖卡,方便視障人士隨時重溫所學內容,掌握健身知識,更有一眾港大同學擔當健身夥伴,耐心指引動作,並與我們真誠交流。” 殘奧會友殘疾運動員大使、退役視障三項鐵人運動員朱健驊出席與對學生對談環節,鼓勵一眾參加者勇於挑戰自我,突破界限。 就讀內外全科醫學士一年級的麥凱琳代表一眾同學致畢業辭:“此計劃令我更了解如何與非本地生溝通,協力合作指導視障人士鍛練正確動作,亦令我明白到賦權他人比直接解決問題更能達到持續成效。”她受到計劃啟發,打算在日後推行一個促進共融的倡議,並鼓勵同儕與她一起合作,繼續探索以運動推廣共融的可能性。 來自哈薩克,就讀生物醫學工程學士一年級的Tauirbay Aikhanym撰文反思道:“在這個計劃結束後,我對作為一位生物醫學工程師的志向更加堅定。未來,我不僅想要協助殘疾人士,我更想以自己專業創造一個自主生活的世界。作為一位非本地生,我希望借鑒海外經驗,推動香港發展,令傷健共融理念得以實踐。” “是次計劃獲得非常正面的回饋,整體出席率及滿意度均超過九成。我們期望計劃日後能擴展至不同類別的殘疾人士,惠澤社群,並培養更多具備社區意識、同理心與抗逆力的學生領袖。”港大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校園生活總監鄧日朗說。 (完) 【編輯:梁嘉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