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唐代九成宮考古:“粉壁塗泥”見證唐太宗力戒豪奢

分享到:
2021-01-08 17:12 | 稿件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魏征上書、長樂公主下嫁、薛仁貴救駕……這些歷史上的大事都發生在唐九成宮。近日,考古人員對位於陜西麟遊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發現這個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喜歡使用的寢殿——鹹亨殿。考古人員發現大量散落白灰墻皮殘塊,對比隋代遺留刻有精美圖案的石材,推測應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為著名的“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中記載“間粉壁以塗泥”的歷史見證。

九成宮發掘現場

  “離宮之冠”

  歷經300年風雨

  2020年12月24日,在陜西省寶雞市麟遊縣舉行的“2019年至2020年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宣布,中斷了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發掘後又有新收獲。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前後共用的一處避暑行宮,遺址位於今陜西省麟遊縣城區。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由我國古代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與營造,初名“仁壽宮”。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復修仁壽宮,改名為“九成宮”。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維修九成宮,並更名為“萬年宮”,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復“九成宮”原名,一直沿用至今。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麟遊遭暴雨,洪水和泥石流衝毀了九成宮大部分宮殿。從營建到水毀至淪為廢墟,共歷時了三百多年時間。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享有“離宮之冠”美譽,隋唐兩朝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四位皇帝20次駕幸避暑,這裏一度成為隋唐全國政治、軍事、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家園林的集大成者。史書記載的唐太宗杖導出醴泉、楊素殘民、楊廣弒父、魏征上書、長樂公主下嫁、大宴群臣、薛仁貴救駕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裏。

  隋代“裝修”精美

  用料講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78年起就開始對九成宮遺址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發現其繚城城垣、內皇城城垣、諸多宮殿、亭台樓榭、寺廟、道觀及生活設施等眾多遺存。有國寶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碑、國家一級文物萬年宮銘碑、唐宮廷水井、點將台、梳妝台、繚墻城門等。尤其是37號大殿遺址,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5年後,從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土各類遺物標本500余件。

  “4號殿遺址位處九成宮遺址的西南隅、東北距天台山腳30米,發掘顯示,4號殿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基本可以看出這座宮殿沿用、廢棄和變遷過程。其中的石刻圖案十分精美,代表了隋朝建築高超的建築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可視性和審美價值,值得進一步全面發掘。”據項目負責人李春林介紹,從建築構材、夯土層理和殿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即隋至唐代前期和中唐至晚唐時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的之上。

  宮殿初建於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並整體有所增高擡升,且外圍有增建和擴建。殿體由殿階基、西慢道、殿面礎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構成。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內裏夯土組成,散水和台壁皆為石材砌築,石材為當地所產的麻綠色砂巖。同類石材皆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

  殿基部分周匝各類石構材體量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當中的壓欄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纏枝忍冬紋,枝條屈曲纏繞,葉瓣典雅華美,這些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築考古中所罕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石作制度的流變,為研究同時期的建築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4號殿基夯土中所夾雜的卵石層、暗柱等技法為考察隋唐高台式建築技術提供了素材。

  唐代宮殿發現

  “粉壁、塗泥”

  “唐代增建的部分,包括墊高擡升的基台、殿面、西慢道,慢道西端往西、南、北三面皆出有平台,其中平台南北東側皆以磚包砌,顯示殿西或有相關配屬建築。”唐代以隋代石構殿基為基礎,對殿基和慢道整體擡升加高,主要由夯土構成,起夯自隋代壓欄石(殿北面為地袱石)同高水平的舊夯茬。發掘顯示,唐代增高的基台外壁是以條磚包砌而成,現存殿基台北壁高2.2米,台壁包磚磨磚對縫,砌築非常整齊。殿面柱礎石尚存有14塊,皆為方座覆盆式,其中一件上刻“杜”字。從現存柱礎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復原為東西38米、南北25米,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是一座殿基高達4.2米的高等級台式殿堂建築,有可能是當時的“鹹亨殿”。此外,4號殿外唐代地面下潛埋有兩道排水道管道,部分疊壓於散水石上,應是唐代宮內增加的重要引水設施。

  喜歡書法的小夥伴都熟悉《九成宮醴泉銘》,而此次考古發現就有與銘中記錄內容相互印證之處。

  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積中還發現大量散落白灰墻皮殘塊,南側基台所砌陡板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層,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裝飾的。考古人員認為,這或許是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在建築上的反映,這個發現應該就是魏征的《九成宮醴泉銘碑》中所言“粉壁、塗泥”的歷史見證。

  4號殿或是

  鹹亨殿

  通過發掘4號殿,分析其現狀、開間布局和建築規格,再結合歷史文獻,項目負責人李春林推測,4號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使用的寢殿——鹹亨殿。

  為何推斷其為鹹亨殿?李春林分析,第一、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鹹亨殿的地勢比較低窪,在兩河交匯的地方;第二、《舊唐書》等文獻中提到它,唐高宗曾在鹹亨殿裏宴請過一些朝廷重臣,在這裏飲酒作詩,互相唱和;文獻中也有唐高宗在此觀賞《秦王破陣樂》、緬懷唐太宗的記載。“鹹亨殿本身就是一個宴飲、唱和的場所,我們推測在高宗時期,它的使用頻率較高。”第三、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唐高祖李治攜武則天在此(此時的九成宮已改稱“萬年宮”)避暑。當年五月的一天深夜,碧城山上的山洪衝開了玄武門,直瀉宮中,宿衛的禁軍士兵一看這陣勢四散奔逃。正在北門城墻上值守的右領軍郎將薛仁貴一邊敲擊報警,一邊衝進皇帝寢殿,將高宗李治背出寢殿,轉移到更高的山上。這場山洪衝走了3000余人,衝壞宮內大小殿堂百余間,牛馬不計其數。此後李治感慨道:“今夜之難賴得有卿,方免淪溺,吾始知板蕩有忠臣。”

  “居高思墜,

  持滿戒盈”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極為罕見的英明君主。他富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所開創的“貞觀之治”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

  由魏征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九成宮醴泉銘》一直被書法愛好者推崇。《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被視為楷書正宗,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此次考古發現的“粉壁塗泥”則證實銘文所記不虛。

  唐太宗要求別人從儉戒奢,自己更是身體力行,反對大興土木。唐太宗即位後,所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建的宮殿,經戰火焚燒,早已破舊。按照慣例,新王朝國君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宮,至少也要將舊宮修飾一新。但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國的教訓,“不敢縱逸”,一直不許興建新的宮殿。史載太宗患有“氣疾”,所住的宮殿又潮濕,容易引起舊病復發。有公卿大臣從愛護他健康的角度出發,再三上奏唐太宗建議他營建新宮,唐太宗堅拒不準。不僅如此,在洛陽遭受水災時,百姓房屋被衝毀,太宗還下令拆掉洛陽一些宮殿,將木材分給受災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陽宮殿被大水衝壞後,只是稍加修繕而已。他把宰相魏征上奏的《十漸不克終疏》制成“戒奢屏”“朝夕瞻仰”,時刻提醒自己“聞過能改,庶幾克終善事”,也被傳為一段佳話。

  唐太宗以史為鑒,以身作則,厲行節儉,力戒貪奢。可以說,貞觀時期政治清明,官吏大多崇尚清廉,與唐太宗不無關聯,從而為“貞觀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礎。此次九成宮發掘出的“粉壁塗泥”,見證了一段為後世稱道的歷史。

視頻

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