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萬年前短吻碩鬣狗是歐洲土著?最新研究說“不”距今200萬年左右、發生在歐洲大陸的一次重大環境和生物革新事件——“短吻碩鬣狗事件”及相關研究備受學界關註。 作為地球史上最大的碎骨型鬣狗,現已滅絕的、但曾在動物王國雄霸一方的短吻碩鬣狗,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歐洲的土著類群。不過,中國大連一個特大個體的碩鬣狗標本的發現,以及中外科學家對該樣本的最新研究,卻徹底顛覆了上述傳統和固有認識。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還首次提出短吻碩鬣狗的“東北亞起源說”。 產自大連駱駝山金遠洞的短吻碩鬣狗標本V26310。劉金毅 供圖 三種短吻碩鬣狗亞種的下裂齒跟座形態比較。劉金毅 供圖 為什麽要研究短吻碩鬣狗? 領銜這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劉金毅研究員介紹說,短吻碩鬣狗體型遠大於現生的親近種,如斑鬣狗和縞鬣狗等,體重與現生的母獅相當,其影響力可完全匹敵同時代的鋸齒虎等劍齒虎,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其個體數量遠大於後者,在當時的動物王國曾經雄霸一方、甲冠天下。 短吻碩鬣狗雖說早已絕滅,但它在早、中更新世時期卻十分繁盛並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是當時哺乳動物群中的常見和典型動物種類,更是更新世動物群的演替和革新研究中備受關註的焦點物種,其出現與絕滅通常具有標誌性的內涵,如“短吻碩鬣狗事件”則指代距今200萬年左右發生在歐洲大陸的一次重大環境和生物革新事件。 短吻碩鬣狗具有一系列特有的解剖形態特征而引人矚目:強壯的頭骨和下頜、發達的矢狀脊和顴弓、前臼齒極為粗壯且具有粗厚的琺瑯質等等,都是其獨特食性的力學適應性表現。許多早、中更新世化石地點中動物骨骼的聚集與埋藏,在很大程度上,實際要歸功於短吻碩鬣狗特異的覓食行為——搬運和匿藏動物屍骨。 鬣狗牙齒大小對比的辛普森指數圖。劉金毅 供圖 短吻碩鬣狗研究有哪些爭議? 劉金毅指出,在歐亞大陸頻繁出現的短吻碩鬣狗,曾因不同的產地或年代,先後被歸入到不同的種之中,如桑氏碩鬣狗、中國碩鬣狗或(狹義)短吻碩鬣狗等,對於這些鬣狗之間的真實系統關系,目前學術界尚缺乏統一而清晰的認識,分歧和爭議比較大:有人主張不同地區或年代的碩鬣狗應代表了若幹不同的有效獨立種;有人則認為所有歐亞大陸的碩鬣狗應是同一種,或許包含了不同的亞種(群);更有甚者連亞種(群)的分化也予以徹底否定。 這種“大一統”並否定亞種(群)劃分的思潮在如今的學術界卻頗為流行。受此影響,長期以來,學術界因此忽視了對這些不同地區或年代鬣狗的解剖形態比較研究,並未能很好地評估和探究鬣狗之間不同形態(盡管有時比較細微)的系統發育意義和內涵。 上述爭議與分歧進而影響到其他相關學術性問題的深入開展,比如短吻碩鬣狗的起源以及洲際間的擴散動態和遷徒路徑等,對此,目前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三種短吻碩鬣狗亞種的頭骨形態比較。劉金毅 供圖 最新研究如何顛覆傳統認知? 聚焦短吻碩鬣狗起源、演化研究領域備受關註的爭議性學術熱點問題,劉金毅聯合英國布裏斯托大學、捷克布拉格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以及大連自然博物館等相關專家學者組成合作團隊,對新近采集於大連駱駝山金遠洞的一個特大個體碩鬣狗標本V26310進行重點研究,並與歐亞大陸的其他相關標本進行廣泛而系統的形態和數據測量比較,同時對短吻碩鬣狗的系統分類、起源與洲際間的遷徒擴散以及古生態學等相關學術問題展開深度的探討和分析。 合作團隊最新完成的徹底顛覆碩鬣狗演化研究傳統認知的成果論文,近期由知名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國際第四紀》在線發表。 劉金毅表示,合作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所有可比較的標本中,不論是大小還是形態,中國V26310標本最接近於產自法國的Sainzelles短吻碩鬣狗模式標本。此外,V26310在上、下裂齒以及前臼齒的附尖等形態特征上,卻有別於中國常見的桑氏碩鬣狗和中國碩鬣狗,因此,V26310標本可以明確鑒定為短吻碩鬣狗,這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首例報道。 他說,短吻碩鬣狗是依據法國Sainzelles的標本而創建,並且現有的化石記錄主要局限於歐洲大陸,因而長期以來被視為歐洲的土著類群,短吻碩鬣狗V26310標本在大連金遠洞的發現,徹底顛覆了這種傳統和固有認識。 “東北亞起源說”有什麽依據? 在對比研究各個不同地區或年代的短吻碩鬣狗時,合作團隊發現這些鬣狗在大小和形態上確實存在比較細微的若幹差異和不同,它們彼此間又可能存在著比較密切的聯系。 科研人員據此分析認為,歐亞大陸的短吻碩鬣狗應該歸為同一物種,但需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亞種(群)。這些亞種(群)彼此近乎構成一個具有祖裔演化關系的支系,但它們並非因地理隔離分化而引起,實際上是短吻碩鬣狗支系在不同演化階段的表現。 劉金毅指出,短吻碩鬣狗在歐洲大陸的首次出現,曾經引發人們極大的關註和興趣,人們普遍認為短吻碩鬣狗應該是從歐洲以外的地區遷徒而來的,並且認為該鬣狗約200萬年前在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歐洲多地的首次出現,深刻反映出歐洲大陸所經歷的“短吻碩鬣狗事件”。不過,人們對於歐洲大陸短吻碩鬣狗的確切來源地,卻語焉不詳,始終缺乏可靠而令人信服的化石證據。 “短吻碩鬣狗在大連金遠洞的發現為解答這個謎題帶來了曙光,並首次提供了可信的實證資料。” 劉金毅表示,盡管V26310標本的地質年代據推算僅為距今186萬年,但有證據表明短吻碩鬣狗在大連金遠洞的出現可以追溯至距今200萬年甚至更早。因此,短吻碩鬣狗極有可能最早誕生於東北亞,然後才擴散至亞洲其他地區,並最終抵達歐洲,在此基礎上,合作團隊首次提出了短吻碩鬣狗的“東北亞起源說”。 V26310標本發現研究有何意義? 作為地球史上體型最大的鬣狗,短吻碩鬣狗的體重和大小一直是學術界關註的話題,幾乎每篇涉及短吻碩鬣狗的研究論文都會反復提及體型特大這一醒目特征。此前,短吻碩鬣狗比較可信的最大體型記錄來自於法國Sainzelles的模式標本,其顱基長達322毫米,已十分逼近現生非洲雄獅的最大個體。 劉金毅稱,中國大連新近發現的短吻碩鬣狗V26310標本,無論是牙齒的長度還是頜骨的粗壯程度,都比法國模式標本要更大一些,據測算,它的顱基長達到332毫米,這不僅已超越現今非洲的最大雄獅個體,甚至還能媲美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美洲擬獅。 他認為,產自大連金遠洞的V26310標本極可能代表了迄今所發現的短吻碩鬣狗最大個體標本。而現今的研究表明,哺乳動物尤其是食肉類動物,其體型或體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著動物個體的生態行為、能量和生理需求,以及捕食策略等多個方面。 “因此,作為迄今發現的最大個體,V26310標本的出現必將有助於人們更好認識和正確評估短吻碩鬣狗的生物學諸多特性,如生態習性、覓食行為和捕食策略等。”劉金毅總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