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年終獎,唐朝標配竟是……古代有年終獎嗎?有。 古代的年終獎最初和年底的臘祭有關。君王在敬天法祖一番之後,會把一些犧牲之類的祭品送給重臣們饗用,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年終獎。年終獎勵制度到東漢才確定下來。 《歲朝村慶圖》軸,明,李士達繪。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 “臘賜”在臘月臘日發放 東漢的年終獎有個聽起來很霸氣的名字——臘賜。所謂“臘賜”,自然是要在臘月發放的。具體哪一天呢?答曰:臘日。 在古代,臘日是一個歷史極其悠久且備受重視的節日,也被視作今日臘八節的淵源之一。但由於受歷法變更和陰陽五行、五德始終學說的影響,具體日期並不固定,也就是古人說的“臘有常月而無常日”。到了漢代才明確稱“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南朝一度將臘日固定為十二月初八;到了唐代,又出現“唐以大寒後辰日為臘”的說法。 《漢官儀》中有載:“臘賜大將軍、三公錢各二十萬、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進、侯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三萬,侍中、將、大夫各二萬,千石、六百石各六千,虎賁、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為當祠門戶直,各隨多少受也。” 據歷史學家研究,漢代一枚五銖錢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四到五毛錢,二十萬錢折算下來,大概就等同於現在的八至十萬元左右。而像大將軍、三公之類的漢代高級官員,月薪約一萬七千五百錢,合人民幣七千元,年薪則有八萬多。這樣一算,僅實打實的獎金這一項,就超過了全年工資。 那麽低級別的官吏呢?《後漢書·百官五》載:“千石奉,月八十斛。”荀綽《晉百官表註》曰:“(漢延平中)一千石月錢四千,米三十斛。”也就是說,像俸祿為千石這樣的官職,臘賜為六千錢,大概相當於一個半月工資吧。俸祿為千石在漢代屬於比較高的官職,至於那些百石以下的鬥食吏,能領到的年終獎則少之又少了。 東漢不僅有臘賜,立春還有春賜。《漢官儀》記載:“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 唐朝 年終獎標配發唇膏面霜 至德二年(757年)的七月和十月,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率軍討伐叛軍,並收復了長安、洛陽兩京。亂世中登上皇位的唐肅宗準備在臘日這天好好地犒賞一下大臣們,這裏面包括千裏迢迢回到長安的杜甫。 臘日之夜,肅宗賜宴紫辰殿,君臣盡興歡飲,肅宗一聲令下:賞賜眾臣!這從杜甫所作《臘日》詩中可見一二: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辰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第二天,杜甫拿著賞賜喜滋滋地回了家。家人們迎了出來,卻見他手裏只有兩個小盒子。如果妳看到小盒子裏放的東西,估計要大跌眼鏡。皇上的賞賜就是這麽樸素:口脂面藥、翠管銀罌。 所謂“口脂”,是用以防止寒冬口唇開裂的唇膏,《釋名》說“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面藥則用以潔面護膚,均有滋潤皮膚、預防皴裂的效果。至於“翠管”和“銀罌”,則是拿來盛放口脂面藥的器具。 辛辛苦苦一年,皇上的賞賜就是包裝精美的護膚大禮包? 其實,這在唐朝是一種習俗。據唐代小說家段成式《酉陽雜俎·忠誌》記載,“臘日賜北門學士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筩”。《太平禦覽》載:“臘日上澡豆及頭膏面脂口脂。”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唇膏面霜幾乎是唐代“年終獎”的標配。 現代人肯定不理解,年終獎不發錢,像漢代那樣發點肉和米也成啊,發唇膏面霜是為啥?這是因為臘日一般在歲尾,加上長安靠近西北,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所以杜甫詩中上來就說“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以珍貴的禦寒護膚品作為年終禮物,也算得上人性化的考慮吧。 宋朝 官階不同食物份額不同 到了宋代,隨著臘節逐漸衰微,發年終獎的日子變成了冬至。冬至對宋人的重要性不亞於現在的春節,皇帝在這天要祭天賜宴,順便賞賜眾臣。 北宋流行士大夫戴花,因此在宴會上,皇帝會賞賜官員鮮花、絹羅花等物。宰相、樞密使會得到大花十八朵、欒枝花八朵,其余官員按照品級遞減。想象一下,滿朝百官,花枝招展,也是一幅辣眼睛的畫面啊! 北宋皇帝還會賜予官員各種食物。按照官員品級,宰相、親王、使相、樞密使會得到五只羊、兩石米、五石面、二鬥米酒;知樞密院、宣徽使與宰相差不多,惟有米減至一石;觀文殿大學士、學士、三司使、三師至大夫、管軍節度使會得到三只羊、一石米、三石面、二鬥糯酒。其余官員按照等級,所獲得的食物依次遞減。 在宋代,羊可是貴重物品,價值不菲。《夷堅丁誌願》記載,宋高宗紹興年間,“吳中羊價絕高,肉一斤,為錢九百”,而當時縣尉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才七千七百文,也就是說,一個基層官員一個月的工資也就買八斤多羊肉。 原標題:古人的年終獎什麽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