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城春節流行“團拜”清代春節時,京城流行團拜文化。當然,這與當今的團拜會有一定的區別。清代的團拜,是京城官員或者同鄉一起賀新春的團體活動。在清代,團拜是維系同鄉以及同僚情誼的一種方式,因為團拜時保持著祭祀的古風,同時還有宴飲唱和,甚至還有看戲等娛樂,在娛樂活動不太豐富的古代,團拜深受官員的追捧。 當時有竹枝詞記載:“團拜同年興便增,傳單分子樂應承。長安會館知多少,處處歌筵占紹興。”它所反映的就是新春佳節時團拜的熱鬧景象。 不過,也要看到,清代團拜固然有加強同鄉或者同僚情誼的作用,但或多或少也有利用同鄉、同僚的關系實現升遷等其他目的。 追溯“團拜”一詞的源頭,最早始見於宋代,據《朱子語類·雜議》記載:“團拜須打圈拜。若分行相對,則有拜不著處。”可見那時的“團拜”是指行禮的方式,也稱“團拜禮”,並不是指專用於春節時的禮儀。明清以後,逐漸發展為京官新春賀歲的團體活動。 清朝時,在京城過春節,官場同僚間要團拜,師生間要團拜,同鄉之間也要團拜。其中最重要的要數京城衙署的春節團拜,規模較大的則是九卿和六部的團拜。 根據記載,同治九年(1870)春節,禮部尚書萬青藜、戶部侍郎延煦、兵部侍郎寶珣以及工部尚書毛昶熙四人共同主持了九卿團拜。這種團拜,也是京師各衙署官員共同參加的一次“大型春節聚會”。 除了九卿和六部的團拜,各部衙署內部也有團拜,不過各部衙署團拜的舉辦時間不同。民國時,日本人岡本正文在編譯的《北京紀聞》中提到了清代各部衙署的團拜時間,“每屆新歲均擇定吉期各司員謁見堂官,茲聞吏部、兵部定於正月之初四日,戶部、工部於初六日,刑部於初二日團拜,蓋是期該部院定當增一番熱鬧也。” 除了這種同僚之間的團拜,還有一種團拜比較常見,那就是同年團拜(科舉時代稱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為同年)。明清時,在京做官,幾乎多從科舉出身,官員們也講究師門和同年情誼,每年春節都要舉行同年團拜,團拜人員一般都是曾經的座師(當時科考的主考官)和在京的同年。 翁同龢在日記中記載,入仕之初,他經常參與道光乙酉(1849)以及鹹豐丙辰(1856)兩科的同年團拜,後隨著官位的上升,他還會參加九卿和六部的團拜。 另外,在京城的同鄉們,每逢春節也會舉辦同鄉團拜,這種團拜相對於同僚和同年團拜,更隨意一些。其規模不等,根據組織者的級別而定,全省的同鄉團拜,人數就多,有時達到數百人;而府縣組織的同鄉團拜,也就幾十人。參加者既有京官也有外官,還有來京的士子。 曾在工部、郵傳部任職的孫寶瑄,是浙江錢塘人。孫寶瑄在《忘山廬日記》一書中,記載他在京任職時多次參加浙江省府的團拜。光緒二十八年(1902),“薄午,至杭州館,杭人於是日團拜,冠裳蹌躋。”第二年春節,“浙江同鄉在越中先賢祠團拜,演劇設宴,余亦往觀劇,到者約五六百人,皆浙人。” 團拜是春節期間京城官員們的一項大事,那麽有哪些禮節和習俗呢?在數百年的演變中,清代團拜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禮俗,其中最重要的禮俗之一就是祭祀先賢。祭祀時眾人整肅衣冠,焚香行禮,祈禱祝福,以示敬重。 京城的同年或同僚團拜會,第一項也是祭祀先賢。對於官員舉子來說,要祭祀的正是孔子、顏子等先賢。翁同龢擔任過國子監祭酒,根據他的日記,每年正月初二的國子監團拜在彜倫堂舉行,“合署官畢集,余上殿行釋菜禮,復同詣後殿及文公祠行禮,至敬思堂更衣,同詣彜倫堂團拜訖”。這裏的釋菜禮,就是祭祀先聖孔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等。而到文公祠行禮,則是祭拜唐代文學家韓愈,韓愈曾任國子監祭酒,後人就在國子監修建韓文公祠予以紀念(北京國子監韓文公祠部分建築遺存位於如今國子監北側的國學胡同)。 同鄉團拜會,多在位於京師的該地會館舉行,不同地方的先賢,會根據各自省份的歷史而定。比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杭州府同鄉舉行團拜,同鄉們先到於忠肅公祠,“行團拜禮,然後群坐而飲,飲罷各散”。於忠肅公即一代名臣於謙,他是浙江錢塘人,因為於謙的卓越功勛,清代錢塘以及仁和等籍的京官,都把他視為先賢。 清代北京的春節團拜非常隆重。光緒年間,著名畫家吳友如主繪的《點石齋畫報》就刊載了一篇《新年團拜》,用繪畫和文字的形式,描繪了官員新年團拜情形:“團拜始於京官,凡在同鄉,由會館中執事備貼分請,約期行禮……”通過畫面可知,團拜的眾官員身著官袍補褂,分列兩側,拱手相拜。 清末任武英殿協修的郭則沄在其《竹軒摭錄》中也曾記載:“承平時,京曹同鄉貫或同舉進士舉人者,每歲首,必衣冠會飲謂之團拜。其燕聚恒於各會館,笙歌選日,車馬如雲。” 春節團拜會除了豐盛的酒宴以外,更是以絲竹助興。清代按例京官禁止入戲園酒館,但是春節團拜需要唱戲怎麽辦呢?則可由值年(每年團拜有專人輪值承辦,稱“團拜值年”)在衙署會館延請戲班演戲,稱為堂會。 特別是到了晚清,看戲成為春節團拜的重頭戲。那時,堂會演出一般要安排十來出戲,時長達二三個時辰。後來,還增加了夜戲,劇目多達二三十出。 《道鹹以來梨園系年小錄》記載了光緒二十二年(1896)丁醜同年在湖廣會館團拜時的一張堂會戲單,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演出了《天官賜福》《白良關》《探母》《鎖雲囊》《定軍山》《拾玉鐲》等,共二十九出。演員則有李長奎、飛來鳳、楊寶珍等眾多名角。當時有竹枝詞這樣寫:“同鄉團拜又同年,會館梨園設盛筵。燈戲更聞邀內眷,夜深歌舞尚流連。”由此可以看出,京官對於看戲的癡迷程度。 春節團拜如此隆重,而參加活動的官員以及士子們,焉能沒有感慨。他們對酒當歌,賦詩唱和。乾隆年間翰林院編修祝德麟,多次參加同年和同僚的春節團拜,他寫下了《團拜》一詩,抒發自己的情感:“會館先謀地,傳單次列名。載興風在下,三讓月初盈。序齒毛猶燕,論心跡暫井。侑歡絲與竹,洽興琖加觥。懶仆扲華褥,饞庖覷冷鯖。年年修此舉,當不慮寒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