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范國源:香港防疫政策應仿效內地成功經驗

分享到:
2022-01-31 16:1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近來連續數日上百宗新冠感染個案,香港疫情在農曆新年進入了自疫情開始最嚴峻的時刻。而政府直到除夕前都沒有辦法拿出對抗本輪疫情的有效方案,反而社會上存有要和疫情共存的聲音。筆者想趁著這次機會,回答為何香港需要動態清零,以正視聽;並提出建議,望政府能參考,從而更有效控制疫情。


為什麼不能與病毒共存?


近來民主黨以一份僅有603位市民的調查,得出市民支持與病毒共存的結論,這番政治操作真是貽笑大方。先不說其調查有沒有存在故意引導公眾(只選擇反對抗疫的市民作為樣本,或只說明共存的利益,而沒有提及感染後的弊端),利用市民抗疫疲勞得此結論。他們亦沒有考慮香港的實際情況,試圖用民意壓迫政府達到政治目的,置市民的生命安全於不顧,實屬可恥。

有見及此,筆者認為因以理性的角度分析動態清零的必要性,望讀者能瞭解為何動態清零更有利香港長遠發展及滿足社會需要。

中國是全世界少有的,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即使不依賴外國入口貨物,中國仍能保障居民的日常需求。某程度上,這確保了中國在疫情防控的底氣,能急人民所急,以一國之力確保民眾生命健康安全。這與其他國家形成強烈的反差。

以香港經常對標的新加坡為例子,新加坡選擇與病毒共存,是由於其過度依賴服務業(佔GDP約70%),而金融服務依賴人口和資金的流動(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約25%),總理李顯龍為了維持經濟增長,放鬆管控,而代價是34萬人感染(每20人有一人是新冠患者)。

香港的產業結構與新加坡類似,外國投資佔GDP約30%,但不同的是香港的背靠祖國內地,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數據,大部分外國投資(約60%)是以香港作為中轉站,最後投資流向中國內地。老生常談,香港有獨特的法律優勢,但要將法律優勢轉換為經濟收入,則需要與內地互聯互通。因此,與新加坡不同,香港需要動態清零後開放關口,確保金融服務人員在兩地流動,才可保障香港的競爭力。

再者,通關是滿足了社會需要。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目前香港從80年代開始到2018年,每年有16,000-34,000宗跨境婚姻,而逗留廣東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高達412,000人。即使不算上工作上與內地有關聯的企業,以及親友在內地的香港居民,長期封關已嚴重影響遠超一成的香港居民的生活。根據入境處2020年1月24日數字,即使在武漢宣布封城後,香港各口岸仍然開放的前提下,來往內地的港人依然有約25萬人次。反觀現在來往口岸只有不足3000人次,這24.7萬的缺口由於香港政府未來有效控制疫情,遲遲未能與內地通關所致。

由此可見,盡快清零,與內地通關,對經濟對民生都是至關重要。


香港政府有何需要藉鑒


香港可以做什麼措施,筆者認為可以藉鑑內地的成功經驗。

一、糾正本地感染的認定標準:目前香港將與輸入個案有關聯的個案,算作輸入病例,這個患者在潛伏和有病症期間,已經在社區內活動。這個標準不但沒有反映到新冠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更降低了市民抗疫的警覺性。這與第五波疫情的爆發不無關係。再者由於社區感染的認定標準不與內地不統一,降低了內地對香港疫情防控的信心。

二、啟用大規模核酸篩查:目前香港社區檢測的方案主要是常規採樣,根據每個市民的樣本,逐次進行檢測,這種方法的檢測速度慢,且成本高。根據內地的疫情防控經驗,香港可以實行大規模核酸篩查:10人一組進行統一採樣,再一併化驗的。若發現樣本內有陽性個案,再召集該10人進行複查。當然在採取這個計劃前,政府需要有以下的準備:統一健康碼(安心出行),個人聯絡和身份證信息以及核酸採樣系統。做大規模核酸篩查時,只需掃描健康碼,關聯檢測樣本即可。該程序能大幅提升檢測效率。

三、動態追蹤感染個案及其行動區域:疫情在社區爆發,其中一個原因是沒辦法有效追蹤患者曾經去過的區域。筆者在此提供兩種思路,希望能有效幫助政府控制疫情散播。第一,仿效內地,以手機位置數據定位患者曾經到訪過的區域。調用電訊商的數據,能調用患者曾經逗留過的區域。反對的聲音常以隱私爲理由,拒絕提供電話號碼及調用其行動軌跡,但恐怕大家不知道,美國大型科網企業谷歌(Google)和蘋果(Apple)早已記錄用戶行動範圍,並利用他們進行大數據分析,提取用戶人像及推送廣告等。相比他們,政府需要的行程記錄是為了公共衛生和安全,前者為利,後者為義,市民切不可被隱私二字迷惑,棄大義之不顧。儘管電話卡實名制在2023年2月才全面實施,但目前正值疫情的關鍵時期。警方應積極參與抗疫事宜,統籌追蹤患者行蹤,以確保市民健康。第二,公共交通工具應記錄或核查健康碼。政府應協助公共交通工具安裝二維碼掃碼器,需要乘坐公共交通的市民,需要在付費前掃碼,記錄行蹤的同時,同時核實市民的健康狀態。這可以與安心出行結合,記錄潛在患者的行蹤。

四、全民核酸檢測:根據筆者在深圳經歷的疫情防控經驗,全民檢測並一定不需要配合禁足。政府可根據內地疫情防控的經驗,將所屬區域分為:封控區,管控區,以及防範區。封控區是指特定高危有感染患者的大樓,居民不能離開家門,類似葵涌邨特定高危樓宇的做法。而管控區則是街道範圍,裡面的人只能進不能出。負責貨物送遞的工作人員需持有48小時的核酸檢測證明。以上兩類區域的居民前1-7天需每天進行核酸檢測,第10和第14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而在防範區內,食肆則需取消堂食,引起公眾聚集的室內娛樂場所則不得開放。儘管筆者所在的區域,並不在以上三個區域內,但仍需遵從社區的全民檢測計劃,每72小時測一次核酸,一共檢測3次,期間可以自由活動,並不存在需要禁足的情況。當然香港展開全民檢測的難點在於,無法確保每個在港居民都已接受檢測,這可藉助筆者之前提及的,以流動電話號碼作為單位,協助全民檢測計劃。

以上四點建議執行起來從易到難,但從政者需有雖難且行的勇氣,有道:事雖難做則必成。筆者希望以上建議能拋磚引玉,若能為抗疫提供哪怕一點點幫助,則圓了筆者的目標了。


作者范國源為香港城市智庫成員


【編輯:黎金良】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民主黨“換人”呼聲紛起 拜登會退出嗎?誰能接替拜登出戰?
髦耋老人從湖南湖北趕來 共赴時隔23年的“黃埔之約”
【通講壇】蘇納克宣布辭職!英國首位印度裔首相為何得不到民眾認可?
【通講壇】海上風險外溢 中菲會開戰嗎?中菲對話是否能為局勢降溫?
英國學者:美日介入南海爭端 令人憤慨和震驚
明日登場!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雜技團為香港帶來高難度絕技
中國已瞄準火星和木星:計劃六年後實現載人登月、火星採樣和木星系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