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一國兩制”新階段,香港的變與不變

分享到:
2025-02-20 10:19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2024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習主席高度肯定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深刻總結“一國兩制”實踐經驗,科學擘畫“一國兩制”事業發展藍圖,向世界莊嚴宣示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堅定立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港澳篇”的最新成果,為香港、澳門未來發展領航指向,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港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一國兩制”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習主席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一國兩制’實踐也進入了新階段”。——這是對“一國兩制”實踐做出的重要論斷。

習主席同時指出:“實現香港、澳門更好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是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這明確了“一國兩制”新階段香港和澳門的使命任務。

“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後,香港特區如何完成“香港更好發展”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的使命?香港必須積極識變、應變、求變。

一談起“變”字,部分香港居民存在一定程度的疑慮,擔心“兩制”變“一制”、香港變成一個“內地城市”,失去自己的獨特地位、傳統優勢和國際化的特色。其實,這些擔心純屬杞人憂天!“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該變的要變,不該變的不能變、也不會變,我們應正確認識香港變與不變的內在邏輯。

“兩制之別”不變,“一國之同”應展現新變化

2022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國兩制’方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在這個前提下,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享有高度自治權。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特別行政區所有居民應該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將為香港、澳門創造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國’原則愈堅固,‘兩制’優勢愈彰顯。”

習主席的這段話深刻闡明瞭兩個重大原則問題:一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最高原則”、是“一國兩制”的“前提”;二是港澳兩個特區居民應該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

對照這兩大原則可以看出,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反中亂港勢力嚴重破壞了“最高原則”和“前提”,不僅沒有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還妄圖推翻和顛覆國家的根本制度。因此,必須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2020年之後,香港治理出現了明顯變化,香港國安法實施、香港選舉制度修訂完善、香港國安條例出台、香港區議會改革,等等,這些變化旨在落實基本法的要求,築牢“一國”根基。現在,香港政通人和、海清河晏,擺脫了政治勢力的糾纏和掣肘,行政長官和管治團隊帶領社會各界,集中精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創未來,中央接二連三地出台惠港政策,支持香港發展,香港由治及興的動能越來越強勁。事實證明,“一國”根基越牢固、社會越穩定,“兩制”的空間就越大。

“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後,“兩制之別”不會變,“一國之同”應展現新變化。

其一,香港“人心回歸”尚未完成,必須在“一國之同”上展現新變化。1840年鴉片戰爭後,香港被英國人管治了百餘年,香港的“成長軌跡”與內地不同,內地民眾百餘年來經歷的深重苦難,香港居民感受不深。因此,儘管香港回歸後納入了國家治理體系,儘管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已經完備,但“一國之同”的色彩還不夠濃厚,“人心回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香港應繼續“補課”。

其二,香港搭乘“國家發展快車”,必須在“一國之同”上展現新變化。香港的最大優勢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中國內地擁有14億人口、經濟總量超過134萬億人民幣,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二大服務貿易國,是世界上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這為香港提供了無限機遇,單從經濟的角度看,香港也應在“一國之同”上持續加力。

傳統優勢不變,培育新優勢應展現新變化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希望澳門特區“發揮獨特優勢、強化內聯外通”。這是“一國兩制”新階段對澳門提出的新希望。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講話也有類似的重要論述。習主席說:“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

香港因“港”而生、由“港”而興,從開埠之日起,就發揮著“聯通”的功能;香港的金融業、航運業、貿易業,都是依託港口衍生而來,促進資金流通、貨物流通;香港保持普通法制度,也為聯通世界提供了法律保障。“聯通”是香港的與生俱來的功能和優勢。

中央十分珍惜香港的傳統優勢,香港保持傳統優勢,對國家有利、對香港有利。“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香港的傳統優勢不變,培育新優勢應展現新變化。

其一,提升傳統優勢。全球擁有聯通優勢的城市很多,香港要繼續保持這一傳統優勢,必須與時俱進,踩上時代變遷的節拍。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例,香港和新加坡各有所長,“國際第三、第四大金融中心”的交椅,由香港和新加坡“輪流坐莊”,香港應洞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把握機遇,不斷做大金融業的盤子。俄烏戰爭爆發後,瑞士銀行凍結了俄羅斯的資金,令其聲譽受損,大批客戶轉移資金,香港和新加坡均吸納了從瑞士銀行出逃的大量資金。如果說這是香港“被動納財”,那麼,香港打造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實施新的投資者入境計劃,這些舉措都是“主動納財”。瑞銀集團行政總裁Sergio Ermotti曾在去年6月表示,瑞士作為全球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可能被香港取代。另據“2023年波士頓咨詢集團全球財富報告”顯示,瑞士目前管理資產規模為2.4萬億美元,香港為2.2萬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香港將以3.1萬億美元的資產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財管中心。由此可見,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做法是成功的,香港應繼續按照這個思路和節奏,持續提升金融、航運、貿易、專業服務等領域的傳統優勢。

其二,優化產業結構。香港長期過度依賴金融、房地產、零售業,疫情結束兩年了,儘管特區政府和業界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房地產和零售業的發展不如人意。這提示我們,香港優化產業結構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香港科研實力雄厚,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且70%的科研實力屬於國際卓越、世界領先水平,但科創發展一直滯後,潛力還遠未釋放出來。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推動“低空經濟”發展,這些舉措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的務實之舉,香港應該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培育新產業、新優勢、新動能。

“發展香港”不變,“貢獻國家”應展現新變化

習近平主席做出“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的重要論斷,是基於三項實踐成果:其一,“一國兩制”成功將港澳納入了國家治理體系,以和平方式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其二,以香港完成23條本地立法為標誌,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全面履行了基本法賦予的憲制責任,落實了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礎的法治體系;其三,“一國兩制”的港澳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功。

歷史遺留問題已解決,港澳治理問題無大礙;現在,港澳有條件投入較大力量貢獻國家。因此,進入新階段後,“發展香港”不變,“貢獻國家”應展現新變化。

香港貢獻國家的重點在哪裡呢?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第27條指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這段話實質上是賦予香港三項改革任務,這正是香港貢獻國家的重點。三項之中,最重要的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條件下建設的,制度創新是“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為此,需要橫琴、前海、河套、南沙和香港的北部都會區作為創新合作平台,制度創新在這些平台上“先行先試”,再推而廣之。從現在的進展來看,制度創新的速度、力度、廣度還不夠。

今年2月7日至10日,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大灣區調研時,希望香港特區政府繼續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並期望粵港澳大灣區更多互惠合作、聯動發展。

    時下,香港應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促進大灣區的制度創新。

    第一,要當“主角”。實現港澳自身更好發展與服務國家強國建設是相互統一的,建設大灣區將給國家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使香港徹底擺脫“坐困愁城”的境地,擁有廣闊的發展舞台,香港要有“主角”意識、“主打”姿態,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第二,以改促興。大灣區合作平台是“試驗基地”,要用改革理念促進制度創新,眼光要遠、格局要大、思路要活,不能受制於“兩制之別”。誰的辦法管用,就用誰的辦法;若現行辦法都不好用,大家就聯手創造新辦法。

    第三,協同發展。大灣區建設不僅要實現“物理反應”,還要實現“化學反應”。粵港澳三地要強化協同,其中“粵港協同”是“協同發展”的重點。香港應以北部都會區建設為抓手,與深圳同向發力、同頻共振,推進“香港研發+深圳智造”、“香港品牌+深圳基地”、“香港規則+深圳規則”的對接、融合,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文化多元”不變,弘揚主流價值觀應展現新變化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弘揚核心價值、促進包容和諧。傳承愛國愛港、愛國愛澳核心價值,增進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凝聚一切積極力量,畫出海內外支持‘一國兩制’事業的最大同心圓。”

這段話與習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一脈相承。習主席指出:“希望全體香港同胞大力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文化多元是香港的鮮明特色,也是香港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特殊優勢,這個優勢不應改變、也不會改變。但同時也應看到,“文化多元”不等於“自由無邊”;“文化多元”不等於“良莠不分”;“文化多元”也不等於“主流弱化”“核心不存”!“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香港應在弘揚主流價值觀上展現新變化。

其一,大力推展愛國主義教育。由於香港與祖國分離的時間太久,在香港推展愛國主義教育重在喚醒“共同記憶”。比如,抗戰時期,港九縱隊與廣東的抗日游擊隊一起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九八抗洪”、“汶川抗震”期間,香港市民捐款捐物,支援救災和重建的故事;探索浩渺星空,內地和香港科研人員攜手書寫“嫦娥奔月”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蘊含著愛國愛港的核心價值觀,也能令香港居民產生共鳴。

其二,系統化推進“去殖”工作。許多曾被殖民的國家和地區,在結束殖民統治後,都開展了“去殖民化”工作。英國人統治香港156年,在香港留下了不少殖民印跡,但香港至今沒有推進“去殖”工作。有人擔心“去殖民化”會損害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形象,不利於香港發揮“聯通世界”的作用。這些擔心是多餘的!殖民統治原本就是人類歷史上“不光彩的一頁”,充斥著掠奪、奴役、屠殺和文化歧視,殖民統治給當地人民帶來苦難,也是殖民者的恥辱,“殖民文化”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去殖民化”理所應當、天經地義!對於香港來說,不是要不要“去殖民化”,而是怎樣“去殖民化”。應該以科學審慎的態度進行甄別,哪些屬於“殖民文化”?哪些不屬於“殖民文化”?有力有序地推進這項工作。

靜止是相對的,變化是永恆的。今日之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今日之中國已非昨日之中國。“一國兩制”進入新階段,香港應在“變”與“不變”中,錨定目標,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書寫“一國兩制”的嶄新篇章!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梁嘉軒】

視頻

更 多
在無冰之城的香港學短道速滑!學員:這改變了我的人生
《哪吒2》在港預售大熱 香港文體旅局局長:哪吒團隊有一點值得學習
韓國下架DeepSeek 韓國AI公司高管怎麼看?
香港公司“牽手”中東財團 外企高管:香港太關鍵了
《哪吒2》香港首映 觀眾:難怪票房有百億!看之前還不信
坐九小時飛機只為一場球!藏港青少年在港“以球會友”
你不知道的香港|原來香港百年前就有“哪吒”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