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民企參會風向標,科技創新是“頂流”本周一(17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座談會,併發表了重要講話。 圖源:央視新聞 習主席寄語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網友從受邀參會企業家,觀察分析民營經濟發展的方向、路徑,以及下一步中央的政策取向。 “窺一斑而知全豹”。與2018年的那次民營企業座談會相比,這次變化確實不小,民企參會是“風向標”,新興產業是“頂流”。 “科技感”十足,體現“自主可控” 6年前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的企業家陣容可以概括為:“傳統製造業+互聯網+房地產”擔當“主角”;這一次,可以概括為:“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機器人+新能源+現代農業”擔當“主角”。“科技感”十足,“高質量”更濃。 這次受邀參會的企業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類:一是半導體與關鍵技術:任正非(華為,芯片研發)、虞仁榮(韋爾股份,半導體設計);二是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雷軍(小米,消費電子、智能製造)、王傳福(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三是新能源與清潔技術:曾毓群(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南存輝(正泰集團,光伏與電氣設備);四是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馬化騰(騰訊,互聯網、數字經濟)、馬雲(阿里巴巴,電子商務、雲計算)、齊向東(奇安信,網絡安全)、梁文峰(Deep Seek,大語言模型和相關技術創新);五是王興興(宇樹科技,機器人研發);六是現代農業:劉永好(新希望集團,農業、食品)、冷友斌(飛鶴乳業,乳製品)。 若再分析一下發言代表的身份,可以看出“科技含量”更高。發言的代表分別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傳福、新希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虞仁榮、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軍。 發言的6人當中,劉永好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工商聯發揮著聯繫民營企業的功能,他發言有一定的“官方意味”。除了劉永好之外,其他5人當中,4人都是科技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們建言獻策的重點,當然是結合自身企業的發展,談發展新質生產力。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參會民企不僅“科技感”十足,還體現出“自主可控”。比如,華為、比亞迪、宇樹科技等企業體現了“自主創新”,奇安信的主要業務則是網絡安全。 參會陣容變化,釋放強烈信號 筆者還留意到,與6年前的那次民企座談會相比,這次有以下幾個變化:上次有萬科、恆大、碧桂園等房地產企業參加,這次房地產企業一個也沒有;上次傳統製造業的參會人數較多,這次則是智能製造、先進製造企業;上次互聯網企業整容強大,這次互聯網企業陣容略小,參會企業均有突出的創新成果,不再看重“塊頭大”,而是看重“顏值高”;上次幾乎都是50後、60後、70後的企業家,這次出現了80後、90後企業家。 這些變化釋放出以下信號:第一,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行業將成為下一步政策支持的重點,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第二,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行業將會得到更多支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第三,關注“國家科技安全”的領域將受到青睞,包括:國產半導體、網絡安全、AI芯片;第四,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將受到更多關愛。以宇樹科技和Deep Seek為例,這兩個企業都曾名不見經傳,其創新突破之舉給行業、給整個科技領域帶來顛覆性變革,震驚全球,這次受邀參會。 此次民企座談會召開的時間節點,恰值全國兩會前夕,參會民營企業家的意見和建議,將會受到高層的高度重視。相信下一步中央出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將會在以上四個方面加力。 過往,一些媒體喜歡用“民營經濟的春天來了!”形容發展環境,這個判斷過於“粗線條”;筆者認為,這一次的精准表達應該是:“民營科技企業的春天來了!”。 民營企業應反躬自問:“科技含量”高不高?創新能力強不強?進軍新興行業的膽略有沒有?如果這些都沒有,那距離“春天”還遠著呢! 內地“黑馬”奔騰,香港善抓機遇 人們特別關注兩位年輕人成為這次民企座談會的“座上賓”,一位是“80後”的Deep Seek創始人梁文峰,另一位是“90後”的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Deep Seek的大語言模型以低成本、高效能,震驚全球科技界;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在今年春晚上扭秧歌,體現出世界一流水平。這兩位參會年輕人是名副其實的“黑馬”! 此次民企座談會給科技創新添了“一把火”;未來,內地會有許許多多的“科創黑馬”奔騰,香港的相關行業應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機遇。在筆者看來,香港至少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作為。 其一,提供金融服務。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風險投資、境外融資、綠色金融、保險等領域擁有世界一流的專業服務能力,內地的民營科技型企業在初創時期,恰恰最需要這些服務,香港應跟蹤研究這些企業群體,為其助“一臂之力”,也為香港金融業發展贏得未來。 其二,推進科創合作。香港擁有雄厚的研發實力,在某些領域的研發水平居於世界前列,香港的科研機構應加強與內地民營科技企業的合作,特別是大灣區的民營科技企業,大家攜手創新,相互成就。 其三,引進科創人才和科技型企業。近年來,特區政府“搶人才”“搶企業”的成效不錯,正在持續加力;香港的北部都會區建設也正在加速推進,而創新科技是“北都區”的“重頭戲”。香港急需大批科創人才和科技型企業,內地“黑馬”奔騰,香港不妨多多“賽場選馬”、“引馬入港”。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會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和社會各界人士時多次講到,希望香港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打開發展新天地。 從中央的召開的民企座談會,觀察分析內地民營經濟發展的信息,看看香港可以做點什麼,這正是香港識變、應變、求變的重要課題。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梁嘉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