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劉喆:印度對華釋放緩和信號背後的外交新動向近期,印度對華政策出現明顯而微妙的轉變。3月26日,印度外長蘇傑生在新德里的一場公開活動中表示,儘管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與中國之間仍存在不少問題,但雙方應確保“分歧不演變為爭端,競爭不升級為衝突”。蘇傑生強調,競爭不意味著對抗,印度對中印關係的未來走向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並主張以務實態度管控分歧。結合近期印方一系列類似的表態及動作來看,此番表述既反映了印度在面對中國時更加理性務實的外交姿態,也透露出印度希望在中美博弈加劇的背景下,擴大自身戰略空間的深層考量。 在蘇傑生作出這一表態的前一天,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第33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據印度外交部報導,此次會議氣氛積極且富有建設性,雙方均展現出致力於邊境局勢緩和與穩定的意願。近半年來,中印關係從2020年邊境事件後的長時間緊張開始逐漸回暖,雙方持續表達出重建互信、推動關係正常化的願望。印度總理莫迪更是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公開表示,儘管兩國關係曾因邊界事件一度緊張,但自2023年中印領導人峰會以來,兩國邊境地區已逐步恢復正常狀態。莫迪強調,印度願意與中國保持“健康的競爭”,印中合作對全球穩定與繁榮意義重大。 印度總理莫迪 圖源:新華社 這些積極的言論和行動並非偶然。事實上,印度對華關係在當前階段出現這種轉向,主要是源於國際環境和印度內部形勢的雙重驅動。在國際層面,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後,儘管印美安全、技術合作繼續升溫,但其奉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對印度提出了更多現實要求,尤其在經貿領域,印度所期待的美方關鍵技術轉讓、產業投資等承諾遲遲未兌現,特朗普政府反而頻繁批評印度的關稅壁壘,甚至威脅採取對等關稅措施。在這種壓力下,印度試圖透過與中國展開務實對話,創造一種微妙的“戰略平衡”,藉以提升自己在對美談判中的籌碼,擺脫完全受制於單一大國的被動局面。 與此同時,美國戰略重心的逐步轉移也為印度調整區域外交戰略創造了新的契機。近年來,美國在中東、南亞等地區的戰略收縮,客觀上放大了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和安全角色,也迫使印度必須更加主動地承擔區域事務。今年以來,印度在阿富汗問題上打破了此前對塔利班政權的冷處理,開始與其展開謹慎的高層接觸,同時持續加強對馬爾代夫、孟加拉國等鄰國的影響力。這種積極的周邊佈局,實際上也驅動了印度在處理對華關係時展現出更為靈活的態度,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博弈中佔據主動。 經濟因素同樣不容忽視。過去幾年,莫迪政府大力推動“印度製造”戰略,但現實的成果卻遠未達到預期。印度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不僅未實現增長,反而進一步下滑,原本希望承接全球產業鏈轉移的目標始終難以實現。2024年,中印貿易總額再創歷史新高,但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也達到1024.84億美元,其中電子產品、醫藥原料、光伏組件等關鍵領域的對華依賴進一步加深。此外,印度在人工智慧、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關鍵技術領域與中國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這些因素都促使印度不得不務實考慮如何與中國在經濟領域展開有限合作,以緩解自身發展的焦慮與瓶頸,為其產業轉型升級爭取更多的戰略空間。 儘管印方近期釋放了不少積極信號,但印度的緩和姿態更多體現為戰術層面的調整,而非戰略方向的轉變。從本質上講,印度對中國的基本定位並未發生改變,雙方之間的核心競爭仍然廣泛存在,且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性解決。印度在安全領域的政策也沒有出現明顯鬆動,尤其是在北部邊境地區,印方的軍事基礎設施建設和兵力部署仍在穩步推進。此外,印度依舊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與美日澳等國協調遏華姿態的步伐並未停止。這表明,印度外交姿態上的緩和是為了確保自身在大國博弈中的戰略主動權,而非中印關係性質上的徹底改變。 從更深層次看,印度當前的外交策略體現出更加明顯的“機會主義”特徵,即希望透過短期的務實接觸、戰略上的靈活調整,擴大自身的政策空間和外交影響力。但長期來看,這種機會主義式的外交仍存在風險,如果印度未能準確評估自身在大國之間斡旋的能力與限度,可能在戰略平衡與對沖過程中陷入更為被動的境地。 對於印度近期釋放的緩和信號,中方固然應積極回應,推動雙方在經貿、文化、人文交流等領域實現一定程度的合作與互動。但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印度對華政策的複雜性和多面性,避免對短期姿態調整的過度樂觀,謹慎把握雙邊關係發展過程中的機遇與風險。 (本文作者爲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劉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豐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