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樊敏華: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在第十個國家安全教育日歷史節點上,夏寶龍主任的講話深刻揭示了國家安全與“一國兩制”實踐的內在邏輯。過去十年,香港經歷了從“修例風波”到國安法實施的歷史性轉折,國家安全體系的完善為“一國兩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香港國安法的實施使社會秩序迅速恢復,2025年第一季度罪案數同比下降10%,GDP預計增長2%-3%,這些數據印證了國家安全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正如夏寶龍所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這一原則在香港由亂到治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彰顯。 國家安全的強化不僅體現在法律層面,更體現在制度建設上。香港特區國安委的成立、駐港國家安全公署的監督協調,以及司法機關對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依法懲治,構建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安全防護網。特別是面對美國的無理制裁,香港公職人員展現出的“舍小我為大我”精神,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典範。這種制度自信和法治韌性,正是“一國兩制”實踐的核心競爭力。 國家安全與高質量發展的辯證關係在夏寶龍的講話中得到了系統闡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其發展優勢的鞏固離不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2025年香港金融市場日均成交額較2019年增長140%,創科領域吸引超過4700家初創企業,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國家安全護航的結果。正如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香港自由港地位和自由貿易政策不會改變”,這種穩定性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信心。 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香港正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的第三批典型案例,如跨境交通卡互通、科研管理機制對接,為香港拓展了發展空間。特別是河套地區的科研管理體制創新,實現了“選題征集制”“團隊揭榜制”等全流程銜接,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科創樞紐。這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使香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夏寶龍講話中對外部勢力的嚴正表態,彰顯了中央政府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定決心。美國近期炮製的“2025年香港政策法報告”及對香港官員的制裁,以“對等關稅”對零關稅制香港實施145%關稅,再次暴露其“以港遏華”的本質。然而,香港社會的凝聚力和韌性在挑戰中愈發凸顯:2025年第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保持穩定,愛國愛港精神在工商界、青年群體中持續傳承。 面對外部壓力,香港展現出“烈火金剛”的品格。英國反華議員霍布豪斯被拒入境事件,不僅是維護主權的法律行動,更是對“殖民思維”的歷史清算。這種“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定力,源於中央政府的堅強後盾和香港同胞的團結奮鬥。正如夏寶龍強調的,“美國所謂‘制裁’撼動不了我們的決心”,這種底氣來自於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更來自於“一國兩制”制度的優越性。 夏寶龍的講話為“一國兩制”實踐指明了未來方向。在國家安全領域,要進一步完善制度機制,特別是加強對新興領域安全風險的防範;在經濟發展方面,需深化與內地的融合,推動金融、科創等產業升級;在社會治理層面,要持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具有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的改造、故宮香港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設,正是這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踐。 展望未來,“一國兩制”實踐將在以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構建更高水平的安全體系,防範化解“顔色革命”等新型風險;二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打造製度型開放新高地;三是推動文化自信建設,通過“流行文化節”“國際藝術展”等平台,增強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功能。正如夏寶龍所言,“香港由治及興必將乘風破浪”,這種信心源於歷史的積澱,更源於制度的活力。 夏寶龍主任的講話,既是對過去十年國家安全成就的總結,更是對“一國兩制”未來發展的戰略擘畫。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香港的實踐證明,國家安全不是發展的束縛,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一國兩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創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香港必將在維護國家安全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辯證統一中,書寫“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篇章,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為香港中國商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樊敏華) 【編輯:陳卓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