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財經 ->金融

歐美金融大地震 香港仍能“獨善其身”

分享到:
2023-03-22 11:19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3月22日電 題:歐美銀行大地震 香港仍能“獨善其身”

  香港中通社記者 崔靜雯

  3月過半,全球金融體系出現大地震,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Silvergate Bank相繼倒閉,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集團收購陷入危機的瑞士信貸銀行。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為何目前仍能獨善其身?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麥萃才對香港中通社分析,香港的監管制度較國際標準嚴格,資本充足率(銀行資本總額與加權平均風險資產的比值)是19.8%,是遠高於國際標準8%。

  香港一直非常依賴外來投資和對外貿易,不實行外匯管制政策,容許資金自由進出,這些因素都導致香港容易受國際環境變化影響。但回歸以來,香港受到兩次金融危機衝擊,均沒有銀行倒閉。這都歸功於香港的嚴格的監管制度。

  目前,矽谷銀行在香港沒有經營銀行業務,只設有本地代表辦事處。由於並非認可機構,該銀行不能在香港經營銀行或接受存款業務。瑞信香港分行總資產僅約1000億港元,佔香港銀行業總資產少於0.5%,以致本地銀行業對瑞士信貸的風險承擔不大。

  銀行倒閉,存戶最擔心的是,存款是否能保住?

  麥萃才說,香港的銀行與受影響的銀行沒有大量業務往來,儘管出現問題,牽涉的虧損不多。對存戶而言,最壞情況是銀行倒閉,而香港的金融機構有存款保障制度,上限是50萬港元,是以每間銀行每名存款人計算,當中能已涵蓋90%以上存戶,換言之,有90%的存戶能夠取回存款。

  因此,這次全球金融體系出現大地震,對香港金融市場影響輕微,未出現崩潰和擴散。

  市場指責是聯儲局大幅加息導致的後遺症,這些銀行均是用存款購買美債,賺取息差,本應是最保守的投資,但聯儲局加息潮下,債價大跌,造成帳面嚴重虧損,令最安全的資產變成最具殺傷力的地雷。

  “這是銀行資金管理有問題,銀行把存戶短期儲蓄的錢買債券作長期投資,但美國當地銀行的信用度低,導致存戶將錢撤走。”麥萃才指出,短期儲蓄的錢一旦被抽走,銀行須變賣國債套現,就從賬面的虧損變成實際的虧損。

  有評論指,這場危機始於美歐央行發動的不負責任的加息政策,其溢出效應在各種負面因素疊加之下,很可能引發新一輪全球金融風暴,進一步拖累世界經濟復甦的步伐。

  “香港監管機構要有危機意識,萬一出現更大金融風暴,牽涉的銀行與香港有很多業務來往,香港則會受到很大影響,監管機構應謹慎留意香港銀行的運營狀況。”麥萃才說。

  23日,聯儲局將公佈今年的第二次議息結果,聯儲局鮑威爾是會繼續堅持加息,還是“停一停,想一想”,讓金融市場留喘氣空間?唯待議息結果,再見招拆招。(完)

視頻

更 多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小鵬X9全球首場上市發佈會香港舉行 現場嘉賓大讚“中國智造”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夏寶龍: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必將背負歷史罵名
【通講壇】特朗普又變卦?專家:他對貿易看法還停留在上世紀
中國機器人製造商回應美國關稅威脅:很多時候我們是海外客戶唯一的選擇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 中國商家覇氣喊話:你在別的地方買不到這麼多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