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通說

通說: 珠海航展搶先看!

分享到:
2022-11-08 11:09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立冬的嶺南,迎來藍天盛宴。第十四屆珠海航展11月8日登場,其中的無人機三巨頭備受關注,還有“胖妞”運20、隱形戰機殲-20、遠程轟炸機轟-6……群星雲集,帥氣登場。

一眨眼,珠海航展已經舉辦了14屆。從1996年開辦之初默默無聞,發展成為集貿易性、專業性、觀賞性為一體、代表當今國際航空航天業先進科技主流,展示當今世界航空航天業發展水平的藍天盛會,與巴黎航展、範堡羅航展、新加坡航展、莫斯科航展、迪拜航展,成為世界五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航展。

搶先看看明天的航展將會有哪些明星登場!

珠海航展,是外界難得的觀察中國軍事力量和軍事工業的機會。2022年全球陷入動蕩時代,今年的珠海航展的各種裝備產品,既體現著戰爭實踐對國際軍貿市場的影響,也代表了中國軍隊和中國軍工對於未來戰爭環境的準備與預判。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11月6日對媒體表示,空軍將在本屆國際航展上,投入練兵備戰的50型武器裝備集中參展,殲-20、運油-20和攻擊-2無人機等七型飛機進行飛行展示,集中展示現代化戰略空軍建設的階段性成果。



近年,大量的無人機參與戰鬥,無人機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之一。無人機在俄烏戰場上大放異彩,因此也成為2022年航展的新看點。其中翼龍-3、飛鴻-97A、彩虹-7被視為航展的無人機“三巨頭”。

據報道,這次在珠海亮相的“翼龍-3”掛載了PL-10E近程紅外格鬥彈,這是中國目前最先進的近距空對空導彈,美國知名軍事媒體《軍事觀察雜誌》評價認為,這款導彈是“全球最危險的近距空空導彈之一”。“翼龍-3”攜帶該型導彈亮相,顯示該機已具備空戰能力,這在全球同類型無人機中還比較罕見。

 

翼龍-3還擁有強大武器攜帶能力,該機機翼和機腹下方共有多達九個掛點,數量甚至超過了一些有人駕駛戰機,可以攜帶各種精確制導炸彈、空對地導彈、防區外布撒器等,功能類似“炸彈卡車”。

飛鴻-97A被認為是中國空軍骨幹裝備殲-20戰機的另一款“忠誠僚機”。飛鴻-97A屬於高速隱身無人機,采用隱身化設計,集成了殲-20級別的分布式合成孔徑雷達和智能蒙皮天線技術,使其擁有和常規五代機一樣的的快速抵近、隱蔽突防能力,能配合殲-20執行聯合作戰任務。

飛鴻-97A的載彈量也很強大,可以攜帶多達八枚導彈或巡飛彈,能够有效彌補殲-20彈藥不足的缺點。同時,飛鴻-97A本身也是重型察打一體無人機,不僅巡航能力優秀,也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還可作為無人機空母,釋放和指揮小型無人機進行蜂群作戰。

而“彩虹-7”隱形無人攻擊機翼展達26米,最大起飛重量為10噸級,具備在1.5萬米高空的飛行能力。彩虹-7型無人機的氣動外形和美軍的X-47B型無人機十分相似,是彩虹無人機系列目前起飛重量最大的無人機。該機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對空對地多種工作模式,可以執行偵察、攻擊等多種任務,而且彩虹-7也和五代隱身戰鬥機一樣,設計有內置彈倉,所有機載武器都采用彈倉攜帶。該機不但可以單獨編組執行作戰任務,也可以和殲-20戰鬥機一起協同作戰,具備成為另一款“忠誠僚機”的潛力。

而且,彩虹-7無人機還具備上艦潛力。如果裝備到“遼寧”、“山東”以及“福建”號航母上,彩虹-7可與殲-15等艦載戰鬥機形成協同作戰關係,讓殲-15在遠距離操控彩虹-7執行各類作戰行動,使并非隱身戰機的殲-15執行原本需要隱身戰鬥機才能執行的任務,大幅提升中國航母的戰鬥力。

宋忠平表示,這次亮相的無人機,除了之前傳統的無人機,還有包括飛鴻-97A,翼龍-3等,這都是大型、重型無人機,而且可持續的實施各種各樣的攻擊任務,飛鴻無人機甚至具備無人戰鬥機的射擊能力,將會讓無人空戰變成現實。所以,這次航展又是中國無人機大放異彩的一個時刻,無人機未來也會在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俄烏軍事衝突中已經嶄露頭角,以後無人機對於戰場的作用也將會越來越大。

除了無人機“三巨頭”外,本屆珠海航展還展出了其他種類豐富的無人機型號,尤其是近來在國際媒體上火爆一時的巡飛彈。例如“衛士”家族的WS-43巡飛彈最大射程達90公里,對靜止目標的打擊精度小於兩米,對活動目標的命中率大於85%,而且還具備一邊飛行一邊偵察的能力。此外,還有多款先進的反艦/對地攻擊導彈,包括CM708UNB潛射導彈、YJ-18E和YJ-12E反艦巡航導彈以及首次亮相的YJ-21E型導彈等。


【編輯:崔靜雯】

視頻

更 多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順利發射 已進入預定軌道
香港搭的士不需要現金了?“刷卡、掃碼打的”時代到來
當中國高鐵“開”出國門 老撾人對中老鐵路的真實評價如何?
香港AI已成行業頂流?外國展商怎麼看
第九屆香港金融科技周開幕 匯聚全球金融精英
啟德體育園首場測試賽順利完成 賽事觀眾:又大又新非常好!
內地車企排隊赴港、出海: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啟“下半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