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果樹也吃臘八粥?中國人過臘八各家有各家的講究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北京人稱“臘八兒”。相傳,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佛祖成道過程艱辛坎坷,歷經磨難,曾經餓昏,幸被一村姑煮粥,一口一口地餵,方醒過來。為紀念佛祖成道,民間在這天都煮粥吃。寺觀僧道,這天也“舍粥”,...
01-19
-
甘肅手藝人二次創意馬家窯文化 “潮流+傳統”現古人智慧
先將陶泥捏成馬家窯陶器的樣子,再放入烤箱烤制,之後選用近幾年流行的莫蘭蒂色上色,最後分別制成耳飾、首飾等。 經過上述操作,甘肅手藝人劉欣便讓千年馬家窯文化“活”在了如今人們的生活中。她創意制作的馬家窯系列文創產品亦...
01-19
-
隋唐洛陽宮城玄武門時隔千年“重現”
新華社1月19日電 經考古人員持續發掘,隋唐洛陽宮城玄武門遺址日前初現全貌。該遺址的發現對了解唐宋宮城的形制布局有重要意義,有助於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的形制變化和沿革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
01-19
-
除夕倒計時,四張老北京風俗圖譜,帶妳回憶古老年味
因為有對春節的期盼,所以,無論冬天有多冷,都是熱鬧的。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
01-18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
01-18
-
《蒙古部族服飾圖典》出版 馮驥才點贊“用一生扛起的大書”
“幾十年裏,他孤獨一人,無人為伴,在茫茫草原上風餐露宿,踽踽獨行,遊走於蒙古族各部族古老的蘇木嘎查。他背上的小包只有幾件換穿的衣裳、生活必需品、紙筆、照相膠卷與小藥瓶。” 圖為郭雨橋(中)在新疆考察期間,與蒙...
01-18
-
看豫劇、賞民俗 河南民眾盡享“雲”上文化盛宴
非遺記錄片、傳統文化講座、戲曲表演……在1月16日上線的河南2.0版本“百姓文化雲”平台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讓酷愛豫劇的老楊興奮不已。 戲迷老楊不用再為一場難以預約的戲曲,苦等一年。據了解,“百姓文化雲”是中原出...
01-18
-
陜西發現秦始皇開鑿的“蘭池”遺址
記者1月17日從陜西文物部門了解到,考古人員在秦鹹陽城遺址發現一條水系遺存,沿線有類似湖泊的不規則大面積靜水淤泥堆積。結合考古資料,判斷東部水域即為文獻記載的蘭池。 秦鹹陽城遺址(資料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01-18
-
近百萬年的四顆牙齒 中國學者發現直立人演化中間狀態
中國古人類學家近期研究成果持續湧現,繼30萬年前華龍洞人股骨現代人性狀、40萬年前和縣人頭蓋骨異常痕跡之後,最新對湖北鄖縣梅鋪龍骨洞出土的4顆古人類牙齒化石進行研究發現,該古人類生活年代距今近百萬年,演化上位於歐亞大...
01-15
-
北京鼓樓西大街升級亮相 呈現元明清文化典故
昨日(1月14日),北京西城區“兩會”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歷史街區保護更新情況。記者獲悉,鼓樓西大街昨日全新亮相。這條全長1.7公裏的斜街始於元代,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
01-15
-
科學家讓泥芯“開口” 講述青銅器產地故事
我們判定喬家院墓地青銅器泥芯的原料很可能來自南方紅土區域,且與盤龍城及左塚泥芯具有同源性。考慮到盤龍城及左塚所在地屬於楚國中心區域,據此推測此批青銅器系在楚地鑄造後輸入古麇地,這從另一角度講述了麇國為楚所滅的歷史。 ...
01-15
-
北京史話 富連成“仨小辮兒”
富連成是科班,小辮兒為老北京民俗,二者風馬牛怎麽扯到一起了呢? 這話還得由民俗老北京說起。老北京有一首童謠(一般是奶奶或奶媽哄逗幼兒時念刀的)。這首童謠今天不乏人知,即“小小子兒坐門墩……”問題又來了,那什麽是“門...
01-15
-
千年之後,洛陽城玄武門“重見天日”
記者日前從洛陽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史上發生“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的玄武門,經過近一年的考古發掘,終於在千年之後“重見天日”。 玄武門遺址全貌 張怡熙攝 光明圖片 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跡疊...
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