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用語大不同!這些差異你了解嗎分享到:
香港新聞網6月5日電 两岸三地在民間一直維持熱絡交流,不少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旅行、創業、定居等。儘管兩岸同講一種語言,但難免會因用詞習慣不同導致溝通不暢,香港新聞網盤點兩岸習慣、用語等差異,以增進相互了解。 早前一名來自上海的模特小姐姐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總結其在台灣生活後發現的兩岸不同之處。第一,吃飯的時候,台灣店員會問“內用還是外帶”,而大陸及香港一般說“堂食或者帶走”;第二,在台灣點單時,店家會遞上一隻水彩筆讓顧客自己在菜單上寫,手機掃碼點餐相對較少;第三,買單時,台灣店員會問顧客要不要“載具”?大陸小姐姐直言,第一次聽到“載具”時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熱情的台灣網友則在評論區解疑答惑,稱“載具”是用來存電子發票的,若說不用“載具”,店家就會給發票紙本。網友還補充,若店家問要不要“統編”,即是“公司報銷小票”的意思。 該名小姐姐接著說,地鐵在台灣稱為“捷運”,且每條線路的進站音樂都不同,“還蠻好聽的。”她還留意到台灣街上是沒什麼垃圾桶的,表示這點很佩服台灣人的素質。 除此之外,兩岸在一些生活用語方面也存在差異。比如,台灣橫的是列、豎的是排,大陸則橫的是排、豎的是列;台灣所稱的土豆指的是大陸所說的花生,而大陸說的土豆則是台灣所稱的馬鈴薯。在交通用詞方面,台灣的“叫車”、“單車”、“公車”,大陸是稱“打的”、“自行車”、“公交”。另外,台灣的“行動電源”在大陸稱作“充電寶”,台灣的“列印”、“影印”,大陸叫做“打印”、“複印”。 香港新聞網製圖 在上網習慣上,兩岸民眾的不同體現在,台灣民眾慣用的即時通訊工具是Line,而大陸民眾慣用微信,加好友時分別簡稱“賴我”和“V我”;頭像在台被稱為“頭貼”,二維碼被稱為“行動條碼”。圖文、影音社媒方面,台灣網友慣用的是PTT批踢踢等,而大陸網友常用的是微博、bilibili等。不過如今,小紅書、抖音等逐漸成為兩岸民眾的共同選擇。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和兩岸來往的密切,兩岸三地在用語方面雖仍有差別,但也在互相影響。如大陸商家或公共場所貼出的“溫馨提示”,其實最早來自台灣。而大陸許多用語諸如“貓膩”“視頻”等也逐漸被台灣人廣泛使用。至於香港用語,包括形容海鮮的“生猛”,在兩地則常被借用為形容人的性格。 【編輯:李冉】
|
視頻更 多
落馬洲河套區再添“新成員”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開幕
專訪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打擊貪污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
讓沙特企業來港上市 只需做一件事!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建議
美國要搞“中國特色的美國資本主義”?李小加:大浪來時美國這艘船會先顛覆
50年廉署咖啡的新內涵 香港廉政專員親身上陣煮咖啡
國際問題專家:特朗普上台後對華制裁恐持續 但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完全由美國決定
葉劉淑儀:外界要求“釋放黎智英”是對香港司法制度的粗暴干預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