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時政

美國研究煽遊行 洗腦利誘科大生

分享到:
2021-06-03 11:49 | 稿件來源:香港文匯報

【字號:

  由美國經濟學會發行的學術刊物《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於本月最新一期刊登一篇論文,論文作者聲稱,為“研究”持續參與“政治運動”的因素,於2017年和2018年在香港進行所謂“科學實驗”,更提供金錢報酬,以“鼓勵”香港科技大學的本科生在反政府遊行中上街“統計人數”,回答問卷以助“分析”短期激勵與長期政治參與之間的關系。有傳媒列出這個“學術研究”中的3大煽暴罪證,包括論文有明顯的政治傾向、鼓吹參與者捐助“港獨”組織,及誘使學生參與反政府遊行。本港多位政界人士昨日(2日)接受訪問時批評,這個所謂“研究”明顯是假學術真煽暴,質疑有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香港的執法部門應嚴正跟進。

  【罪證1】政治傾向明顯

  該篇題為《持續的政治參與:社會互動和抗議運動之間的動態關系(Persistent Political Engagement: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Protest Movements)》的論文,主要“研究”在所謂“政治運動”中,參與某次抗議的人數會否影響後來其他抗議的參與人數及原因。不過,論文采用的字眼具有強烈的傾向性,例如使用所謂“雨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香港正在進行的反‘獨裁政權’運動(Hong Kong's ongoing antiauthoritarian movement)”來形容違法“占中”等。

  該論文宣稱,香港每年7月1日的遊行一直保持很高的重復參與率,因此論文作者設計了一項所謂“隨機、間接激勵香港大學生參與反‘獨裁政權’示威”的“實驗”,於2017年6月透過電郵招募科大學生參與,有約1,100名學生接受試驗,而最終有849人完成全套“實驗”。

  【罪證2】酬勞可養“獨”

  調查有詳盡具體的“步驟”,首先以問卷調查參與者的政治取態,問題包括“對七一遊行的總觀感”“香港應否‘獨立’”等,完成調查可獲得300元的報酬;第二步是將參與者分為“實驗組”和不接受任何幹預的“對照組”。“實驗組”的學生會於2017年6月30日收到一封電郵,內容提到“因為很多學生參與七一遊行,為協助更好地估算七一遊行的出席人數,我們邀請妳參與,為科學作出貢獻,這只需要妳花5分鐘參與遊行。當妳上傳所有資訊,我們會向妳提供350港元的報酬”。

  “七一遊行”後還有所謂的“後續調查”,“實驗組”的學生完成問卷後可獲金錢報酬,“對照組”的學生則被安排於數個指定的港鐵站拍攝以“統計站內人數”,完成者會獲350港元報酬。值得註意的是,問卷的底部通常會提問學生想直接收到報酬,還是轉捐予其他團體,其中可供轉捐金額的團體就包括“香港眾誌”這個“港獨”組織。

  【罪證3】激勵妳上街

  該項於2017年進行的調查於2018年“七一遊行”前後再次實行。論文分析實驗結果時稱,透過“短期激勵”令2017年“七一遊行”的參與人數增加,而這種間接“激勵”亦令2018年“七一遊行”的參與人數提高近5個百分點。”。參與一場抗議的“激勵措施”會增加往後其他抗議活動的出席率,而社交網絡層面的動員對持續的政治參與十分重要,因為在抗議活動中建立的“友誼”可以直接影響後續示威的參與人數,亦可減省形成示威的“協調成本”。

  5作者助攻“港獨” 借“研究”美化黑暴

  聯署有關論文的作者共有5人,分別是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Leonardo Bursztyn、德國慕尼黑大學的Davide Cantoni、美國哈佛大學的David Y.Yang、英國倫敦及政治學院的Noam Yuchtman及於2011年至2019年在香港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Y. Jane Zhang。翻查資料,他們過往一直發布抹黑中央和特區政府的訊息。

  在該5名聯署撰寫有關論文的作者中,有4人於2019年聯合發布另一篇題為《作為戰略手段的抗議:香港“反獨裁”運動的實驗性證據(Protests as Strategic Gam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Hong Kong's Antiauthoritarian Movement)》的文章,提及香港的七一遊行不僅能“立即影響政策實施”,更會“塑造當地公民的信念和行為”,形成“更廣闊的‘反獨裁’政權運動”,意味著抗議者、正在學習的抗議參與者、非參與者之間存在動態考慮,“鑒於許多抗議活動並非孤立事件,理解這些動態過程是一個未來‘研究’的重要領域。”

  其中,David Y.Yang屢次在Twitter上發布煽動港人反特區政府反中國中央政府的信息,包括於2019年6月修例風波期間聲稱“抗議對維持香港政治穩定至關重要”,並於6月9日轉載聲稱有逾百萬人上街抗議的新聞,更配文稱:“集體行動是展現人類力量的最壯觀場景。”

  他還在2017年10月9日於網上刊登他與Davide Cantoni和Noam Yuchtman共同撰寫題為所謂《權力歸於人民?中國對香港政策的三難困境(Power to the people?China's policy trilemma in Hong Kong)》的文章,聲稱中國中央政府推動確保國家安全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就是為了要“確保政治平靜,消除反華抗議”,又聲稱他們於“占中”後收集了約1,500名香港大學生的意見,其中有“92%不喜歡中央”“88%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及“47%支持香港‘獨立’”等等。

  科大未批準該研究涉事團隊欺世盜名

  該篇論文於2019年6月的初版中提及,有關研究獲香港科技大學批準。香港科技大學昨日回覆媒體查詢時表示, 科大人類實驗道德委員會於2019年底去信有關研究團隊,表示其研究不獲大學批準,並要求團隊將“獲科大批準”的聲明從研究論文中移除,而涉事的科大教授已於2019年9月離開科大。

  科大昨日表示,所有涉及人類參與者的研究計劃,均須經科大人類實驗道德委員會(Human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下稱委員會)審批,以確保項目符合保護參與研究者的標準。有關安排與國際研究慣例一致。

  委員會於2019年10月接獲有關一個研究項目的查詢。該研究由一名前科大教授及來自其他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進行,就兩個分別於2017年7月及2019年6月舉辦、獲政府批準的遊行活動的參與人數進行估算。

  搞“陰陽版”計劃蒙混過關

  委員會經調查後發現,是次研究計劃的方法,與其當初向委員會遞交審批申請時所述的不符,包括沒有提及“引發參與遊行”為研究中的一個重點項目,及沒有提及參與者所獲的酬勞與參與遊行直接掛鉤。委員會已於2019年底去信有關研究團隊,表示其研究不獲大學批準,並要求團隊將“獲科大批準”的聲明從研究論文中移除。

  科大強調,會一直致力恪守最高研究標準,以保護參與研究者的利益,並期望研究人員會嚴格遵循他們獲批準的研究計劃範疇,以及相關的學術行為準則。

視頻

更 多
藝術品拍賣超10億港元 梵高莫奈拔得頭籌
中央贈港大熊貓抵達海洋公園 香港市民:迫不及待想要見到它們!
灣區行|“差別只有二三十納米的時候,我感覺我們離成功近了”
跟著“蛟龍號”看深海 這位香港教授也覺得大開眼界
全城關注!中央贈港大熊貓“安安”“可可”抵達香港
美國商務部副部長:華為昇腾910B的成功顯示我們“小院高牆”的戰略目標未達成
中國智能手機有多耐摔防水?極限測試令人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