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北倡建香港新中心 打造港深合作經濟帶新界北毗連深圳,是本港與大灣區融合的重要紐帶,善用這片面積多達5,600公頃的土地,除了能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土地問題、告別劏房及籠屋,也能坐擁灣區戰略性地位。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即將向特區政府提交《新界北建設香港新中心倡議書》,建議用10年時間將新界北部“變身”為六大發展區域,包括物流、商住、生態歷史旅遊帶、商貿醫療及教育區等,建設“港深合作經濟帶”,並與中環建構“雙中心一走廊”的格局。同時,透過改良土地政策全方位釋放新界北土地,容納100萬人口、提供40萬居住單位及65萬就業職位。 劉國勳昨日發表《新界北建設香港新中心倡議書》,將新界北按地區定位劃分為六大區域。其中,洪水橋發展被劃為西部物流及創新走廊,他解釋洪水橋有物流優勢,它連接天水圍、屯門、元朗、白泥等,同時連接港深西部公路、香港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擁有優越地理位置有助發展跨境物流運輸,通過建設“西部物流走廊”能有助落實港深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格局,有助發展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與南山區產業項目雙軌發展。 凹頭牛潭尾發展商住 在商住發展方面,他建議增設“凹頭/牛潭尾發展區”,配合北環線與該區設站的計劃,提供更多房屋用地,並在另一階段擴展至八鄉,預計可以容納14萬人口,並通過運輸基建帶動土地發展,為鐵路沿線地區創造就業人口。 他指,文錦渡及沙頭角的管制站分別佔地8.3及2.7公頃,未來可以於內地“一地兩檢”,釋放相關土地,並重建羅湖口岸及開放沙頭角禁區。於文錦渡聯同新屋嶺、木湖等一帶結合研究的新界北新市鎮,對接羅湖區產業布局,發展商貿、醫療及教育,引進內地教育資源,例如讓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此開設分校。 而沙頭角方面,由於該區附近有吉奧、鴨洲等生態重地,而且中英街亦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因此建議利用現有的資源對接深圳“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規劃,把鹽田一帶發展為生態及歷史旅遊帶。 三口岸騰出土地資源 同時,劉國勳建議將皇崗、落馬洲、新田三個口岸的通關模式改為“一地兩檢”,便捷兩地人才往來,並能騰出土地資源,例如利用落馬洲管制站騰出的土地設置鐵路站、商業及住宅項目,並通過北環線只限近河套接駁皇崗。 他又指,考慮到交通及保育因素,並配合蕉徑農業園的計劃,倡議把上水以南、古洞南發展為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加上區域與高爾夫球場相鄰,因此亦可以增加運動及休閒設施。 他期望,用10年時間能夠建設出港深合作經濟帶,讓新界北成為創科新中心,打造為繼中環後,另一個心臟地帶。並通過政策、稅務寬免、資助等重點扶持產業區域,如半導體、生物科技、醫療,並改善現時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初步計劃,興建足夠生活娛樂配套、人才公寓,把工作與生活圈融合,吸引並留住人才,建設現代化科學園,並容許私人發展商在有條件下通過原址換地發展,締造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局面。 籲精簡規劃程序至四五年 目前香港土地規劃時間冗長,例如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就花近30年規劃。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表示,層層的公眾諮詢、意見收集是目前土地發展緩慢的主因,他建議將規劃及諮詢四部曲,減為三部曲,使規劃到上馬所需時間減半至四五年。特區政府主動將政府部門搬至新界北籌辦新界北發展規劃,並成立專責小組負責快速決策及執行,帶頭吸引企業遷入新界北。 他指出,新發展區的規劃自1990年提出,直至2007年才落實把洪水橋定為發展區,一共花費17年時間,其後更進行五輪公眾諮詢,及制定分區計劃大綱圖,花費8年,在2018年才通過大綱圖,整個過程近30年,這是香港土地長期“曬太陽”的敗筆。 他建議檢視現行土地發展相關條例,精簡城規程序,把公眾諮詢部分縮減至兩輪,同時為相關持份者準備相關規劃方案,規劃諮詢四部曲減至三部曲。 倡鐵路線連通各口岸 土地開發的同時,他認為基建帶動也十分重要,倡議全面駁通港深交通網,包括北環線、新南北鐵路及西部通道,並探索與深圳鐵路融合的可能性。“現時深圳鐵路有284個車站,當中有137個毗鄰香港,而新皇崗口岸將引入兩條地鐵線及三條城軌線,加上粵港澳大灣區軌道的重點工程深圳地鐵16號線亦已開始施工,香港新界北的鐵路建設落後於深圳核心區,因此有必要加快建設鐵路帶動新界北發展。” 他建議,通過在北環線增設皇崗站;新南北鐵路增設蓮塘、香園圍、打鼓嶺及皇後山等站及於西部通道新增深圳灣站全面駁通港深交通網絡,而皇崗站更應該加快研究把第一、二期的工程同步進行,建設延線接駁。 他補充,現時新界西已經有屯門公路、三號幹線等公路設施接駁市區,惟新界北僅有一條粉嶺公路經吐露港接駁,因此建議設立新南北路幹線,並善用巴士網絡,讓市民能夠從北區經大埔出入市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