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時政

中央援港建防疫醫院:歷四個月·高度智能化·寫歷史

分享到:
2021-10-27 09:37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10月26日電 “這不是一個常規項目,而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更是一項祟高使命。”中建國際醫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毅26日走入香港理工大學,以“時不我待 創新為魂”進行校園報告,講述參與中央援港建造抗疫兩院項目(中央支援香港臨時醫院及社區治療設施項目)背後的不易。

  新冠疫情期間,中央支持香港三大抗疫項目,除了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外,便是抗疫兩院項目,即建設社區治療設施和“臨時醫院”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而張毅正是抗疫兩院項目的負責人。

  去年7月,香港正經歷第三波疫情,連續兩個星期每日確診人數突破百人,公立醫院病床輪轉負擔大增。特區政府隨即向中央請求援建醫療設施,期間,香港與深圳有關人士緊鑼密鼓多次開會,並在9月中旬正式簽署合作協議,一項分秒必爭的援建項目就此拉開序幕。

  作為項目負責人,在張毅看來,由於醫院體量大、功能及科室多,設備系統複雜,智能化程度提升地很快,醫院無疑可以稱得上是最複雜的建築,而通常而言,建一座醫院至少需要3至4年。

  “凌晨3點我收到任務通知,和同事緊急開會通宵達旦。”面對如此緊迫的工程,張毅回憶,整個設計僅用了7天,而短短7日內,為了使設計更合理,工作人員就改了逾20版設計圖。

  雖然最初因選址為借用土地,而定位為“臨時醫院”,但實施起來卻是以永久性建築為標準,建造期間,工程的難度超乎想象。

  據張毅介紹,項目期間對接了20個政府部門及6個公營機構。現場累積開工人數逾24萬次,高峰期每日開工人數逾4000人。為滿足香港醫院建設標準,他們在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區火速採購,緊急材料和設備直接空運,項目材料和設備的運輸量超過4萬車次。

  除了常規設計外,一些小細節也體現了專家面對疫情的一絲不苟。例如工人配戴的安全帽上有特殊裝置,除了顯示不同區域開工人數,更能記錄工人所到區域,以便工人確診後追蹤密切接觸者。

  歷經4個月,今年1月20日,建築面積約4.4萬平方米,含6個病房大樓等設施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宣告竣工,為香港提供136間病房,816張負壓隔離病床,也成為了香港第一家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技術建造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

  在報告會現場,張毅作為見證者的親自敘述,將夜以繼日的不易一一道出。“在這個過程中你最感動的是什麼?”一名曾在武漢親身經歷疫情的博士生忍不住向張毅發問。

  張毅分享道,同事曾見到工人手提太多重物而止不住顫抖,趴在地上吃飯,卻因國家需要而不覺辛苦;運營總監趙莉莉醫生即使已經退休,仍走在最危險的一線,面對辛苦直言退休不是遊山玩水,價值不應由年齡衡量。

  而出過眾多建築“精品”的張毅也直言,“香港市民需要什麼,我們就去建什麼;中央讓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努力完成,一心只想把它做好。”

  (原標題:負責人講述中央援港建防疫醫院:歷四個月·高度智能化·寫歷史)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國慶煙花匯演閃耀香港 吸引33萬人維港兩岸觀賞
國慶75周年|香港化身紅色海洋 港理大升旗手: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
國慶75周年|來香港看賽馬 感受別樣的國慶日
國慶75周年|香港特區政府及中央駐港機構舉行升旗禮
【通講壇】44年後中國公開向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釋放何種信號?
深度拆解黎巴嫩通訊設備爆炸事件 揭秘情報機構如何搞暗殺
(足本視頻)香港特首李家超國慶酒會發表致辭 23條立法後首個國慶日意義特別